高三必修同步历史练习题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地下工厂的性质与背景
1956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企业,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复杂问题。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然而,由于社会需求的存在,一些小型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依然存在,并且在地下悄悄运营。这些地下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矛盾和挑战。
材料中地下工厂应该是:
A. 中外合资企业
B. 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C. 国营企业
D.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正确答案是 B. 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时间——1956年。这一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从“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可以看出,地下工厂属于生产资料还属于私有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厂。
这些工厂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选项中最能确切反映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A. 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 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C. 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 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正确答案是 C. 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选项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分配政策,而非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选项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无法证明改造的基本完成;选项D涉及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发生在1958年以后,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基本完成。
因此,最能确切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选项C,从数据上看,绝大多数农户已经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尤其是高级社,这表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大经济变革,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一运动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以下选项中最符合上述描述的是: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正确答案是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解析:选项A(土地改革运动)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分配政策,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选项C(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以后,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集体化和大锅饭制度;选项D(大跃进运动)则是在1958-1960年间,以高指标、瞎指挥为特点的经济运动。
只有选项B(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和内容,即通过组织起来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克服分散经营的困难。
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具体实施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级社、中级社和高级社。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1. 初级社阶段(1953-1955年):在这个阶段,政府鼓励农民自愿加入互助组,形成初步的合作化形式。互助组的主要特点是劳动互助,生产资料仍归个人所有。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为后续的集体化打下基础。
2. 中级社阶段(1955-1956年):随着初级社的逐步成熟,政府开始推动中级社的建立。中级社的特点是生产资料部分集体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所有成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合作化范围,提高生产效率。
3. 高级社阶段(1956年以后):高级社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终目标,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完全集体化。农民的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形成了真正的集体经济。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全面实现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支持。
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影响:
1.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集体化,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好的组织和管理,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机械化和水利设施方面,集体化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民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减少了因土地分配不均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强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3. 为工业化提供了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如粮食、棉花等,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消极影响:
1. 农民自主性减弱:集体化后,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受到了限制,生产积极性有所下降。一些农民对集体化持怀疑态度,认为失去了对自己土地的控制权。
2. 资源配置不合理:在集体化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有时并不合理,导致了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例如,某些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仍然依赖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
3. 过度理想化: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的实际条件,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导致了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六、总结
通过对高三必修同步历史练习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实施过程。地下工厂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经济结构转型中的矛盾和挑战,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则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合作化运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一重要阶段,从而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