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2025-08-11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篇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以下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项试题,请考生认真掌握。

1.(长春十一中)电视剧《鸽子哨》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歌词中的大会是( )

A.中共七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九大 D.十三届二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讨论真理的标准可知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兰州五十五中期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

A.农村 B.大中城市

C.经济特区 D.沿海开放城市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四川、安徽开始实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故应选A。

3.(吉林宁江实验中学)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是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庭经营,自负盈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无关;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

4.(天水)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C

[解析]建国后,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土地政策的根本目的是调整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发展。A、B两项的表述与土地收归国有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农业的地位问题,故排除D项。故应选C。

5.(四川新津)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给我们活力》,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缺少活力,改革要改变这种管理体制,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此题应选A项。

6.(天水)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从深圳、珠海、到广州,轻车简从,探访民生,倡言改革。有人说这是踏着前邓小平的足迹,酝酿新一轮改革。邓小平的足迹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经济特区开始建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建立C.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注意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材料所说的前应是。A项经济特区开始建立是在,故错误。故应选A。

7.(淄博)前上海副市长赵启正评价某一重大措施说:(它)实现了以点带面,壮大上海,带动周边的战略效果,是经济学理论点轴开发模式的典型案例。这是指 ( )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上海带动周边点轴开发等,由此可判断是浦东的开发开放,故选C项。A项太笼统,排除;B、D两项不符合以点带面、点轴开发模式,排除。

8.(雅安期中)下表是和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它主要说明( )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经济 80.8%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0% 私有制经济 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A.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B.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

C.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9.(山东乐陵)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2)据材料二,概括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

材料三 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答案](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2)趋势:1958~: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978~:迅速提高。

(3)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1)问,由材料一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有资本的存在;由材料一邓小平可知,中国已经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改革开放。因此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2)问,由图表可直接得出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即是1958~: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978~:迅速提高。

(3)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是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了21世纪初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以下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项测试题,请考生认真练习,提高自己。

一、选择题

1.(江西南昌模拟)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

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2.(河北石家庄模拟)邓子恢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成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这就是()

A.农业合作化时期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过渡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开封模拟)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4.(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

年份 国营

经济 合作社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个体

经济 资本主

义经济 1952 19% 1.5% 0.7% 72% 7% 1957 33% 56% 8% 3% 1%以下 A.新中国的成立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苏联的支援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约为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6.20世纪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新乡模拟)20世纪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

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

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

8.(江苏宿迁模拟)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9.(柳州模拟)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就是登天梯;如果天梯搭得好,我们就能上天堂。这类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0.下表是1957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对表中所示数据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7 43.3 31.2 25.5 1958 34.3 30.5 35.2 1959 25.1 31.1 43.8 1960 21.8 26.1 52.1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萎缩 ②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④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梧州模拟),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2.(贵港模拟)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非选择题

13.(湖南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52-我国工业比重图

(1)根据材料1说明1952-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材料2: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

(2)根据材料2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3:1953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14.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养民之道,惟在劝农务本,而开矿谋利,则属舍本逐末,殊非经常之道。

《清史稿》

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2:表1 中国近代工业统计资料(1872)

年代 商办 官办或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设厂数(家) 资本(千元 1872 53 4 697 19 10 100 103 28 000 表2 各省动力状况及职工数()

省份 工场数(家) 职工数(万) 人口数约(万) 动力使用(机器动力) 不用动力 合计 山东 121 315 936 2.477 4 3 792 江苏 149 1 139 1 288 14.257 8 2 588 安徽 - 386 386 2.468 1 622 湖北 17 515 532 3.679 3 414 云南 - - - - 932 贵州 - 17 17 0.060 6 965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3:

(1)根据材料1,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2,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3中这些现象出现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1.解析:选B。中国与苏联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因此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成为当务之急,故选B。

2.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可知,当时的中国正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3.解析:选A。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是将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是将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在进行中,故选A项。

4.解析:选D。通过1953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5.解析:选B。1953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后者是根本性的因素。

6.解析:选C。据题干时间,从题干所述事例可以得出当时存在浮夸风、高产风等虚假现象,这反映了大跃进的特征,故选C项。

7.解析:选C。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公社化以及打油诗中平均分配可以判断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得出C项正确。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是在一五计划提出的;B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D项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不是背景。

8.解析:选A。一五计划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到二五计划时,由于左倾错误发展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偏差。

9.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共产主义是天堂,公社就是登天梯,可以看出是描述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歌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0.解析:选B。利用表格时间1957,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错误,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错误,八大提出的方针根本没有坚持下来。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三项。

11.解析:选A。解答把握时间信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B、C 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未体现。

12.解析:选B。三幅图中公私合营农业实现合作化体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男女老幼总动员,钢铁产量翻两番体现了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据此可以得出拟定的主题应选B项,人民公社化开始于,此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已实现,已经完成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13.解析:第(1)问考查了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变化可从材料1的图表中分析得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2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采取的措施和积极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分析表格中的数字,由此分析城市化进程,原因主要与当时的背景有关;综合各个时期的史实可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3)状况: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14.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机工的出现、弃农的现象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手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2)问据表1、表2概括近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其原因可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第(3)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其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现象:当时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

因素: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地主富商把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

(2)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相比,处于弱势;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沿江地区发展较快;近代工人占总人口比例小。

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民族资本处于弱势地位;沿海沿江地区交通便利,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大,发展较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近代工人比重小。

(3)条件: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苏联的援助。

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保证。

篇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以下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专项测试,请考生认真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淄博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B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C、D两项错误;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成,故排除A项,答案为B。

2.(武汉四调)从公元9起,成都的铁钱监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民间发行交子 B.铁钱数量充足

C.白银资源丰富 D.战乱后经济萧条

解析:A 宋代,成都的铁钱监停止铸钱,意味着该地区金属货币的流通会减少,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这主要是由于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纸币流通的缘故。故选A项。B项不符合逻辑,铁钱数量充足与停止铸钱没有必然关系。C项与史实不符,宋代四川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铁钱而非白银。D项不符合逻辑,尽管四川地区经历战乱,但这与停止铸钱没有必然关系。

3.(潍坊调研)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

C.西班牙、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

解析:A 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而意大利则在新航路开辟后丧失了欧洲商业中心地位,逐渐衰落。

4.(合肥联考)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解析:D 题干中蒸汽机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世界市场等信息提示这一著作主要研究的是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5.(济南模拟)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解析:A 据材料时间可以排除B项;C项三纲五常思想与材料无关;D项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由下跪变为长揖、废除卑职可知,这是平等观念的体现,并在湖北、江苏、河南等省得到效仿,因此A项正确。

6.(黄山质检)20世纪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解析:B 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于是造成题干反映现象的出现。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现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A 题干中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指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这一改变始于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故选A。8.(北京测试)根据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中国1952~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41.5 3.2 4 3 0.7 2 0.6

54.5 17.1 27.2 0.04 1.2

A.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

B.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解析:D A项偷换概念,其占国民生产总值说法错误;B项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不仅是对农业进行的改造,C项说法错误;表中数据表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与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有关,D项正确。

9.(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B 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第二年第三年重工业过于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10.(中山模拟)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A 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期间我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说明人民公社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故选A项。

11.(杭州一模)《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解析:B 据材料信息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判断,材料所述的新的社会组织指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12.如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时间看,我国正处于从三年经济困难中逐渐恢复过来的时候,A、C、D三项均属于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现实状况,但不符合题目要求。通过携带粮票的现象,可以认识到其反映的实质是我国正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

13.20世纪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D 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14.(南安模拟)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然而,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解析: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B两项均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故排除;C项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代初,排除。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当时语惊四座,但由于多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被多数人接受是需要时间的。但实践已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

篇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下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项考题,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选择题

1.(河北保定高三检测)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

时间 建交国家 10月3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0月4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0月6日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0月16日 蒙古人民共和国 10月2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睦邻友好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其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反映出中国在外交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B项。

2.(江苏扬州调研)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A.不结盟运动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找到了亚洲国家共同利益所在,故选C项。

3.(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突出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政策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A项正确。

4.(宜宾文综)()中美上海公报记载: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上海公报发表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改善

②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准备了条件

④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由题中时间()可以排除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故选A项。

5.(临沂)美国在安理会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失败后,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属于重要问题事项的提案,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以到会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数决定之。当时有人分析,这一提案反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其主要依据是()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日益衰落

B.美国被迫放弃分裂中国图谋

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高

D.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联合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阻挠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设置了种种的条件,但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进入联合国,中国在联合国的支持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

6.(临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代,中国和美国都是十分警惕的防范着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威胁,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故选C。

7.(杭州)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

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

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

[答案]D

[解析]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体现为不结盟政策,故D项符合题意。

8.(银川一中考试)下图摘自某老师的课件,其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三)意义

1.美国孤立政策破产,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胜利

2.发挥更大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增强第三世界力量

A.万隆会议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合理解读的能力。由图片中的美国孤立政策破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等可知,符合这些特点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答案为B项。

9.(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邓小平在20世纪代末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B.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C.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事业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和冷静观察等,可知当时国际背景是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并非国际背景,所以选B项。

10.(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华侨中学)我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以来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外交政策,故排除含②的A、C两项,而③的表述又符合后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1.(安徽铜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12月以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三个英联邦成员国接连宣布承认新中国,英国迫于形势压力,终于在1月6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郑启荣、孙洁琬《试论1945~英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材料二 5月,斯大林对即将派往中国解放区的苏联专家小组组长说: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因此,对于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吝惜自己的努力。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

材料三 ,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全部合作,确认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有效期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英国承认新中国在当时对中英两国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什么?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是否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材料三中,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了什么外交政策?总结中国对外关系史,你认为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有哪些历史启示?

[答案](1)原因:国内舆论的压力;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

影响:对中国: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发展与民族独立国家的外交关系。

对英国: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试图挑拨中苏关系,分裂社会主义阵营。

(2)态度:对中国革命采取支持态度。

原因: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中共取得革命胜利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

(3)不相同。

说明:苏联承认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英国只是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明证。

(4)政策:表明我国奉行了对外关系中的不结盟政策。

启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等。

[解析](1)问,材料一英国承认新中国的主要原因应该包括英国在华利益的驱使、英联邦出现分裂趋势的威胁和国内舆论的压力,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英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英国政府不能漠视中国人民的政府已有效地控制了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英国在华实际利益超过了任何其他西方国家。而当时对中国的影响是指有利于利用香港这一对外窗口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而对当时英国的影响则是指有利于香港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2)问,材料中的我们当然要向新中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我们两国沿着相同的道路前进,那么,就可以认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是有保障的,所以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只能是支持态度。而主要原因则包括美苏冷战开始,蒋介石采取亲美政策和中共取得革命胜利反而有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壮大。回答此题一定要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大格局来考虑。

(3)问,材料一、二中,苏联、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含义当然是不相同的。苏联承认新中国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所以,立即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还都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国也对苏联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个国家还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英国承认新中国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承认,只是法理上承认了新中国的实际控制权,不等于承认新中国的政治制度,英国在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追随美国就是直接的证明。

(4)问,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表明新时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政策。随着改

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一个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不能再实行结盟政策了。所以,全国人大废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当今我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历史启示是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以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为亲疏标准;从国际背景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12.(曲沃)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法两国和两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和法国梦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中法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一次聚会上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实际上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可谓时下中法关系的一个隐喻: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中法关系:一山放过一山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并加以说明。

[答案](1)背景:欧洲开始走向一体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新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意义: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发展独立外交的重要表现;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2)材料二认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言之成理即可。建议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中可总结出答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中法建交产生的历史意义。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探讨问题。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这样的评述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其次要主要从两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国家利益等方面考虑,来分析中法关系不会一帆风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