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篇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或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那些?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后形势严峻: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国外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评价:这一政策实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它又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但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只是战争环境下迫不得已的应急措施。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月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迫使列宁等领导人决定调整政策。
②标志: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③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
④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⑤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等探索的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3)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评价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篇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高三历史复习: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1月7日,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1.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内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2)《四月提纲》:发表时间、内容和意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经过、结果。(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委员会。(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几套教材所述内容相似,依据教材扎实复习即可。估计考试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要求简单。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默写、背诵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产品分配)、评价(结果和影响、俄国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作用、评价。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经济发展方针、经济体制的特点)、在经济上的实践(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评价(成就、弊端、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但教材叙述内容相同。考点要求明确,因此复习也较为容易。第一步——记住史实;第二步——思考命题角度,如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不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私人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劳分配。对这两大政策作用的认识与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后期造成经济危机并诱发严重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很重要,因为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又一经济体系的产生。所谓“斯大林模式”,指的是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农业上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在工业领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作用)。但复习时也要注意这一模式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在原因。
注意:此处可能结合罗斯福新政考查,比较两种经济模式:时间、背景、前提、手段、目的、影响。也可能再拓展到考查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对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默写、背诵提示】
(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现、斯大林逝世、农业的严峻形势)、内容(农业、工业)、评价。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苏联的解体。
【重点、难点破解】注意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命题可能涉及材料,考查学生对赫氏改革提倡种植玉米和垦荒运动的认识。如其垦荒耕作粗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应认识到其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他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冲破这一模式。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应认识到其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实质上已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篇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1.(四川成都高三一模)瞿秋白在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答案]A
[解析]把握时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故选A项。
2.(江苏南通海门高三一诊)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这表明他()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极大认可,D项正确。列宁没有反思该政策存在的问题,A项错误;没有反思也就没有出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B项错误;这一途径是不正确的,C项错误。
3.(江西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解题关键是理解列宁所说的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厂的认可和准备实施,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列宁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A、B两项中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为单一的公有制,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C项中混淆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故选D项。
4.(广东六校高三联考)《俄国史》载,20世纪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材料中出现社会主义商店和不如私人商店,说明是有自由贸易的,结合时间代,此时不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品种,显然这是竞争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产生的,故D项错误。
5.(广东高三第二次联考)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答案]D [解析]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跃居欧洲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当时是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首先可以排除A、B两项。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也服务于工业化,是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D项是最佳答案。
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斯大林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苏联筹措工业化资金的主要途径是()
A.借外债 B.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C.降低工人工资 D.吸引外国资本家投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工业化。苏联工业化需要的资金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而是内部解决的,即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依靠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高价出售工业产品的方式来积累资金。A、C、D三项都不是其主要途径,故选B项。
7.(广东广州高三检测)20世纪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答案]A
[解析]时间是20世纪代,此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取得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就,而此时欧美正经历经济危机,而中国处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采取了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此时人们注重发展经济,所以苏联热必然是关注其经济成就,故A项正确;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尚未暴露,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分析,苏联热不会是关注革命成功的经验,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项错误。
8.(河南郑州一模)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种做法()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的成就。根据材料信息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可知会议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这种做法在实际推行中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不但没有纠正经济政策的弊端,反而取消了过去较为成功的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战胜私人资本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可知其主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做法,故C项错误。9.(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答案] (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分析。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测试,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一、选择题
1.(四川成都模拟)瞿秋白在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2.(来宾模拟)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江苏盐城调研)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4.(安徽黄山模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
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5.(广东惠州调研)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因为它正代表着反帝国主义的精神),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的莫斯科的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凯恩斯主义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开封模拟)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工业生产情况表
年份项目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
生产 40.7% 43.7% 48.1% 43.4% 43.9% 消费资料生产 59.3% 56.3% 51.9% 56.6% 56.1%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7.(江西南昌模拟)20世纪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相当于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失调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两个五年计划中片面发展工业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的生产环境
8.(江西八校联考)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上升到50%左右;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20世纪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9.(吉林长春模拟)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10.(周口模拟)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1.(梧州模拟)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12.(浙江台州模拟)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非选择题
13.(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2: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1)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1、2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4.(来宾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18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集体农庄数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
的户数(单位:
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
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
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代中期至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代初到代末,1971,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代末到代初,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4:1981,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1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2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1.解析:选A。把握时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2.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均可排除。
3.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选C。
4.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
5.解析:选D。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
6.解析:选D。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7.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解析:选D。20世纪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题干现象正是这一阶段特征的表现。A项先决条件说法错误;B项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说法错误;20世纪代是斯大林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C项排除;题干反映了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与大量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的现象,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积极利用西方技术,D项正确。
9.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1.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理解。据题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实质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进。
13.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代初至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2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的这一问题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3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其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4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5)问启示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方面归纳。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等。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首要目的: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篇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三视角
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历史高三必修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内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默写、背诵提示】(1)二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2)《四月提纲》:发表时间、内容和意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经过、结果。(4)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委员会。(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几套教材所述内容相似,依据教材扎实复习即可。估计考试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要求简单。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主要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默写、背诵提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农业、工业、产品分配)、评价(结果和影响、俄国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制度)、作用、评价。(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经济发展方针、经济体制的特点)、在经济上的实践(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评价(成就、弊端、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但教材叙述内容相同。考点要求明确,因此复习也较为容易。第一步记住史实;第二步思考命题角度,如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不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国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私人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劳分配。对这两大政策作用的认识与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后期造成经济危机并诱发严重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