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一寒假复习要点精讲

篇1:高二地理必修一寒假复习要点精讲
1、地理背景:
(1)特征:
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
(2)脆弱的生态系统:
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3)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
2、问题和解决措施:
(1)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
①毁林开荒
②过度樵采
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④开矿
(2)整治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
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高二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寒假复习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二寒假复习栏目!
篇2:高二地理必修一寒假复习要点精讲
以下是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寒假复习:产业转移,主要是东亚为例来为同学们讲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同时还有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发展等等。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篇3:高二地理必修一寒假复习要点精讲
城市化与工业化
1. 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1. 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家给予其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 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篇4:高二地理必修一寒假复习要点精讲
以下是高二地理寒假复习必修三知识点:区位农业发展,主要讲解的是农业发展和区位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到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锻炼的是学生阅读地图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有要遵循自然规律。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来。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起黑龙江右岸南至辽宁的昌图,西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