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篇1: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是高考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分值还是从题量上来讲,它都举足轻重,下面是高考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答题技巧,请考生认真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历史试题为例,首先,选择题的考查是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是大多数考生必须也应该全力拿下的。尽管说现在的高考(课程)是能力立意,可是在选择题模块大部分还仍是基础知识甚至还有所谓的“送分题”。况且能力也是建立在基础之上,而选择题这样“小题目”的能力考查也与“大题目”能力考查不同。毕竟小题目具有答案范围小(限定在四个选项中)、知识难度小(题目容量有限)等特点,实在不会,还可以猜答案。由此看来,小题目重要,却不难做,相信大多数考生都喜欢做选择题。可是在高考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解答选择题拿高分呢?这就要我们不仅做,还要做好。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材料类选择题抛砖引玉,简单浅谈如何去解答历史选择题,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篇2: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选择题作为客观题是高考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以下是材料类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对考生复习历史有帮助。
材料类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变形,在材料解析题基础上孕育而生。近年来,它在选择题中的比重就有增无减。因其能将其他如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因果型等各种类型选择题融为一体使试题类型变幻多样,而且能提高考查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故而一直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材料来源广泛,同时形式多样,分为文字材料(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文言典籍等)和图表材料(如地图、漫画、照片或统计图表等),前者往往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后者往往考查学生对课本图表的熟知或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可以说这样实现了历史与语文和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综合跨越。
然而材料并不一定对解题有用处,有的只是命题人为了让试卷图文并茂或者是为了专门干扰考生而设的障碍信息。所以在高考考场中解答选择题务必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精心尽力方能无怨无悔。考生只能关心自己解题需要的信息,对其他毫无意义的干扰要视而不见,否则会误入歧途、浪费时间。要知道,高考中的时间是很昂贵的。按照材料的重要性,我把这类选择题再细分为三小类: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例题】(07全国Ⅱ)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经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虚。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分析】只要联系课本知识回忆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便可选出答案D,无需读懂那一大串文言文。但是有时候怕命题人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对材料的适当理解可以检验让自己更确信。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合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由此选择D,我们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更心安理得。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篇3: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例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修善政的具体措施是
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B.兴修水利,开河凿渠
C.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 D.尊王攘夷,扩充势力
【分析】修善政是一个谓宾短语,它的主语是(齐)桓公。它是因,会盟,称伯是果,很显然这里的会盟是葵丘会盟。这些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平时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何人何时做何事,为何做此事,此事后果影响又如何要经常在心里默念或在纸上默写,把历史事件线索搞清楚,无论试题考查的有多细我们都能应付自如。只有具备这些平时功,考试时才不会怯场,才能迅速准确将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结合。这些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的。考试的第一窍门就是夯实基础。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例题】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谴责英法联军罪行时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抢劫,一个放火这里的夏宫是指
A.乾清宫 B.天安门 C.圆明园 D.颐和园
【分析】此题是一道高考模拟题,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考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知识点。抓住英法联军、抢劫、放火便可选出C。但是有的学生在检查时反复思考又改为D。原来这些学生考虑过多,把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把夏宫联系到SummerPalace(颐和园)。因为SummerPalace从表面意思直译就是夏宫,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选D。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的问题多想反而想复杂想错。所以我们在高考考场上,要以书本知识为据,不要去奇思妙想,要尊重第一感觉,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该答案,否则不可轻易去改。大多数同学的教训是一改就错。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例题】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⑤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此题属于组合材料题,四个选项,五个小材料。题干是要求体现民本思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本思想,然后要去依次理解五句文言文的意思,试题便可迎刃而解。①③⑤都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言下之意就是要以民为重、以民为本。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材料类选择题答题技巧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一.材料是解题关键,需要读懂
1.题干选项均材料。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材料的时候,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
2.仅是题干有材料。一般来说,“题眼”来自题干。如果题干主体就是材料,那么不言而喻,“题眼”就在材料中,所以读懂题干材料的显性和隐性信息非常必要。显性信息自然一读便可得,至于隐性信息,顾名思义则需要我们的“火眼金睛”去深挖发掘。如何练就我们的“火眼金睛”?除了认真审题和具有扎实基础,还需要的就是抓住细节、反复揣摩。
3.仅是选项有材料。四个选项之一就是题目的正确答案,所以当选项是材料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四个选项认真读懂,然后联系题干要求再作答。这类题目不可偷懒只去读部分选项进行排除,非材料类的选择题之所以可以运用简单排除法,是由于其文字理解难度小,有的叙述错误明显。而材料类选项本身材料就难懂,孰对孰错就更难分辨,模棱两可下是不可以使用排除法的。
二.材料是解题辅助,无需太懂
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辅助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三.材料是混淆视听,无需读懂
现在似乎是一个“包装时代”,试题也越来越注重包装追赶时代潮流。诚然,试题进行一定的包装改造,可以将考过的试题翻来覆去,也可以使整份试卷视觉感受不错。然而,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答题的负担和干扰。所以我们考生不要畏惧纸老虎,再烦的题目、再难的题目都是由简单容易的题目组合改造而来。题目考的方式在变,但是知识点是不变的。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1. 题型特征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在新高考中频受青睐。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高考例析
(·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指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C. 指出“农本商末”观点 D.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本质含义。据题干材料分析理解。“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社会稳定等问题,排除其他三项。
3. 解题技法
(1)基本技法: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教材基础知识)→逐项分析(事实或结论是否与材料相符)→得出答案。
(2)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两个原则、三个关注。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个关注: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时空限制,即历史时期或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三是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利用开头结尾法、标点符号法、总结性或转折性词等方法技巧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词句。
(3)注意:①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②充分利用括号里的信息!③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④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材料,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⑤审材料型选择题时,务必从材料出发,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题,切忌主观延伸材料的意思。⑥注意关注选项中的程度性限定词!
4.应用体验
1.(·山东)19世纪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2.(·山东)“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3.(·山东)“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4.(·全国课标)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7.(全国文综新课程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8.(·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9.(·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11.(·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2.(·安徽文综·19)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2)公元前3,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20世纪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与技巧
同一般材料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此类题由于命题灵活,思路开阔,所以近年来颇受重视,特别是在上海高考试卷中,的历史题中全部都引有材料。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予以关注。
例题:
【例1】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可以分析出在宋代已经生产了钢针,但不能判定是此时才开始的,印记上有商标的标示和广告的内容,但也不能判定这是最早的商标、广告,所以A、B两项应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同时在材料中也根本没有反映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D项也应排除。从题中收买造转卖兴贩等内容可以看出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准确理解能力,在做题时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同材料一一对应,只有完全符合的才正确,如本题的A、B两项中的开始最早显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没有客观准确地反映材料,所以应排除。
【例2】(上海)观察下面《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的漫画,作者表达的是英国意欲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D.同欧陆列强结成联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漫画题,画面简单,但寓意明确。从画面看,英国在帮助一个弱国,但我们还应看到,他在帮助弱国的时候,没有将强国打垮,而是使欧洲形成了一个均势,这也正是英国的目的。
【答案】C
【点拨】在做漫画题时,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和明确漫画的表面意思,更要分析其内在的本质性内容,同时如果一个漫画有多个人物或事物,还要分析其相互关系,以此达到准确把握漫画内容的目的。
【例3】下列四种曲线反映了中国近代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题思路】此题中有四条曲线,分别反映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试题要求找出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曲线,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来分析,首先其产生于19世纪60、代,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后)迅速发展,建国后得到调整,后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可以看出③符合这些特点。
【答案】C
【点拨】在材料题中经常有曲线图、柱状图等表示发展状况的图片出现,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首先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找出几个特殊点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进行判断。如本题就可以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结束的时间。
【例4】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题思路】此题以材料为备选项,在做此题时首先应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客观的评价,然后,分析哪个材料违背这一评价,即是不正确的。隋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发展,B、C、D三项都对此给予了肯定,所以应排除。只有A项将隋亡完全归结到了运河的开凿上,所以是错误的。
【答案】A
【点拨】以材料为备选项的试题,比较多的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在做此类题时,考生应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基本答案,而后分析备选项内容,并同自己得出的答案进行比较,予以判断。
模拟试题: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B.因时进行变革C.加强思想控制D.强化专制统治
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中能够揭示的信息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英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C.英国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4.《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写道:现代研究显示,中国早期的官僚政治组织,对于科学的发展有很强大的推动力。下列各项最能说明上述看法的是
A.火药的发明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C.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D.宋应星写成《天工开物》
5.12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这一法律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控制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企业制度D.工人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6.西柏坡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圣地。中共党史上与西柏坡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重大问题是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选择B.两个务必思想的提出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1.A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而材料中的知(智)者不变法而治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是作者思想的核心。
2.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孔子托古改制来宣传变法思想,正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3.A此题既要注意地图中英国的市场遍及世界各地,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
4.C此题中的关键点在于材料明确提出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组织,不是指官僚本人,结合教材,可知只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由政府组织的。
5.B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扩大消费,而保障工人的部分权利,实际上就是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工人收入,刺激消费,缓解经济危机。
6.B1949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