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2024-12-11
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篇1: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着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知识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就到这里结束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篇2: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测题,希望你喜欢。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的剧烈变革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大量杰出人物的产生

2.下列有关孔子“仁”的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孔子由热衷于政治转向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统治腐败 B.自己的政治主张遭到冷落

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办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5.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举贤能深得士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6.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的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度,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的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8.下列思想家中,认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是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韩非子

9.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实质是

A.应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 B.建立贵族垄断文化的机制

C.应重视官员的文化素质 D.通过教育途径,选拔治国的贤良人才

10.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提前作好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届时曲阜“三孔”又将成为全球华人注目的焦点。

(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4)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测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3: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历史告诉我们会有哪些选择,历史以具体而微的事例教导我们不公、无知和寻衅的罪恶,告诉我们一句朴实的鼓励话语或一种简单却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要点,希望你喜欢。

(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四)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五)儒学发展变异——明清

明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随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异端”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批判理学的“天理”学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提倡“趋时更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继承宋明理学,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和行为。特点: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六)儒学遭受打击: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思想领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天平天国虽然在开始时把西方宗教平等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反清斗争的思想武器,但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却把儒学经典贬斥为“妖”,扫荡封建传统文化,否定原有的封建道德秩序。辛亥革命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七)儒学重新泛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废除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些改革,利用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的浓厚残余,在社会上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八)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提出在中国实现“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 等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

特点: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前期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倾向。

(九)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动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无可挑战地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长期和马克思主义意见不一的儒学继续逐渐遭遇厄运,受到更为猛烈、更有组织的批判。“文革”时期,更是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等闹剧,对儒学文化进行全民规模的、彻底性地破坏,也最终将反传统文化的运动推向了历史的顶点,儒学思想在我国影响进一步减弱。

(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思想解放”运动,儒家学说也得到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当前国家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儒学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

另外,儒家为了丰富自己的哲学,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对维护社会的安定统一和祖国统一大业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以人为本、民为贵思想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有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对于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道德规范意识是现代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谐意识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公元前1,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

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复习要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4: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6、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8、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 )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10、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

政治上主张( )

A.“有教无类” B.贵贱有“序” C.“仁者,爱人” D.“克已复礼

13、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主持祭祀的儒士 B.创办私学成功 C.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整修六经

14、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15、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达标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二历史课程:深入探索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选择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4、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 )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6、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7、“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8、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孔子核心思想是“仁”,这种思想( )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10、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1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1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

政治上主张( )

A.“有教无类” B.贵贱有“序” C.“仁者,爱人” D.“克已复礼

13、孔子自称“三十而立”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成为主持祭祀的儒士 B.创办私学成功 C.在鲁国从政,取得巨大成功 D.整修六经

14、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分封制的崩溃 B.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 教育向民间普及 D.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矛盾尖锐

15、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16、“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D.为政以德

17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

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

18、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

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仁”的思想 D.“仁政”思想

19、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

C、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20、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 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2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23、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

24、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25、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

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26、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

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27、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龙颜大怒”(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8、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①“兼相爱,交相利” ②“施仁政于民” 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 ①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9、“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0 、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3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应该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3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34、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站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平民百姓)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1)上述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3)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星拱之┄┄予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A

D

B

A

B

B

C

A

C

D

1 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D

D

C

C

A

C

D

B

B

D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

B

A

B

B

C

D

B

A

D

B

(2) 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 “民贵君轻”的观点。

37 (1)倾向:维护奴隶制度;实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相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不同:孔子重视“德”,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韩非子重视刑法,以重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3)鲁迅指出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镇压人民的反抗的工具,实质上是一致的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