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攻略: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篇1:高考备考攻略: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由于外界某种微小的作用而偏离了平衡状态时,因稳度的不同,物体的平衡状态可分为四种情形,下面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请考生掌握。
20、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1、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2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或两者都发生变化,运动状态都将发生改变。
24、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5、惯性的运用和防止: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尽量减小质量;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应尽量增大物体的质量。
26、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2)公式:F=ma
(3)意义:在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建立了一座联系的桥梁。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5)力的单位牛顿(N)的定义: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每秒的平方加速度的力,叫做1牛。
2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把其中一个叫作用力,则另一个就叫反作用力。
28、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9、力学单位制
基本单位:可以推导出其它单位的最基本的单位。
导出单位:根据基本单位和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为:长度,质量,时间;基本单位为:长度的单位米(m),质量的单位千克(kg),时间的单位秒(s)。
30、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根据物体的受力,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1、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自身重力的现象。
(3)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0的现象。
(4)超重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失重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完全失重时,物体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32、牛顿运动定律适用范围: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
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篇2:高考备考攻略: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特别要注意不能把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7、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篇3:高考备考攻略: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理想实验法
2.控制变量法
3.整体与隔离法
4.图解法
5.正交分解法
6.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轻绳
①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轻杆
①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轻弹簧
①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③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③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篇4:高考备考攻略:深入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的魅力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定义: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变这种状态。
惯性 定义:物体所具有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与质量 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们的质量。
质量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质量单位:千克(kg)
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基本思路: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怎样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a∝F,a∝1/m
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kma k是比例系数,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力的单位 牛顿年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ma
力的单位: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力学单位制 基本量:被选定的、可以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物理量。
基本单位:基本量的单位。
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
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
国际单位制(SI):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的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定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依存、同时存在的。
牛顿第三定律 定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第六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第七节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平衡状态: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处的状态。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失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时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是0。运动过程中它只受重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