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篇1: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4.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 B.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经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B.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C.都对此后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D.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7.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8. 公元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9.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经使用火器
1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1. 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12.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3.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备受史学家关注,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甲: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乙: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丙: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丁: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A、甲 B、乙 C、丙 D、丁
14.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5.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16.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8.,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9.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20.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20世纪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从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
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23.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 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 明苏格拉底是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4. 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25.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新史学》写道: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
A.史学应追求理论的美观 B.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
C.历史研究具有永恒的价值 D.史学研究贵在博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0分,第26题28分,第27题22分。)
26.(2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在材料四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6分)
(5)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3分)
27.(22分)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四 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五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4分)提出这一主题的
根本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主张。(4分)
(4)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材料五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5分)
参考答案
CDBCD ABADA BAABD CBAAD BDBCB
26.(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7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6分)
(4)评价: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
理由: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6分)
(5)认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文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3分)
27.(1)思想原则:世俗主义、平等主义、人民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6分)
(2)主题: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不能只答反帝反封建,这只是革命任务)(4分)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分)
(3) 不同主张:①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2分)
②毛泽东: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南方谈话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3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这种体制被中国历代所沿用。材料中帝国指的是:
A.秦 B.汉 C.唐 D.明
13.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x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14.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15.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16.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17.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有德主要是指:
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B.支援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
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 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9.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维持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促成统一作战,确保民族大解放D.坚持正面抗战,彻底消灭日军
20.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D.以退让求合作
21.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还要赔上23000亿美元的嫁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世贸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22. 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
状况, 其中出现 C 到 D 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23.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160分。
38.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2分)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3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6分)
材料二 ,吉林省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4)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新的发展?(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3分)
39.(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材料二: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以上材料皆据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四:欧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指数为100)
年份美国法国
联邦德国意大利
1939166.8139166.2161.8
1946252.3107.579.7119.8
1973679.4471.2561.9610.5
1983840.7588.4658.2804.5
材料五: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在前后,西欧发生了哪三大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6分)为什么说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6分)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2分)
(4)根据材料四、五,谈谈为什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4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12131415161718192223
答案ACBACDDCCCCC
38.(26分)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形势逐渐高涨。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3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6分,每点2分)
(4)新发展:确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2分)
成就:平反冤假错案;民主制度得到重建和完善;法律建设走向健全。(3分)
39. (26分)
(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6分,每点2分,)
(2)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君主统而不治。(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2分)
(3)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福利国家。(6分,每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2分)(如果答欧元给1分)
(4)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4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检测试题及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的表格内。
1、《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一书认为:每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助于日本的进步,就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主要说明( )
A.日本缺乏本土文化 B.东方人的拿来主义
C.谴责日本掠夺本性 D.赞美日本学习精神
2、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 B.近代文教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C.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D.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查理一世因为税收权问题和英国议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该斗争的实质是( )
A.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 B.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C.维护英国传统体制之争 D.议会与国王的经济利益之争
4、在近代民主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各国的民主化进程都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定法律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国原则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 B.《社会契约论》 C.《人权宣言》 D.《独立宣言》
5、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之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6、英属北美13块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强无异。从魏源所处的环境来看,主要是赞赏默罕默德阿里( )
A.打击马木路克王朝推进改革 B.简化地方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海关关税保护民族工业 D.积极学习外国提高军事力量
8、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制政体,两国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 )
A.两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美国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C.两国采用的资产阶级革命方式不同
D.两国人民对两种政治体制认识的不同
9、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B.重视农业生产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10、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 ( )
A.阿里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 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C.阿里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 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
11、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
A.自然权利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学说
12、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超越了英国的《权利法案》
13、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14、19世纪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1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16、《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以下是关于这段表述的评论,其中恰当的是( )
①体现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②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③这是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斗争的标志 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7、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的近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直到宪法的通过,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主要说明(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人 B.封建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进了民主化
18、19世纪三四十年代和19世纪末,欧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统治手段截然不同,欧美无产阶级运动的特点也因此显著不同,造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 B.无产阶级反抗程度的变化
C.资产阶级认识程度的变化 D.无产阶级反抗形式的变化
19、19世纪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独立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工人阶级已经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②工人阶级已经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 ③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已不再追随资产阶级 ④工人运动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0、拿破仑在思考战役时,总会这样说:The man who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win will never sayimpossible(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以下对拿破仑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诸东流
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国家的分裂
21、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A.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2、,法国红衣主教马扎然指出,如果大不列颠国王恢复了过去的政权,即使相信它将会成为我们的敌人,也要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变成共和国好一些。这表明( )
A.法国希望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法国希望英国学习法国的共和制
C.法国担心英国革命扩展到法国 D.法国担心英国与法国关系恶化
23、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24、杰斐逊曾经这样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中所反映的观点是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 ③法治原则 ④天赋人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围绕国民政府的改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某派别主张:根据我们做地方政权的经验,最好是政府主要职员大党所占的职位不要超过三分之一。这个派别应该是(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民主党派 D.无党派民主人士
山西大学附中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题号14151617181922232425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分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评价商鞅变法的着眼点及变法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2)材料二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4分)
材料三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3)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3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2分)
材料四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4)材料四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3分)
27、阅读下列戊戌变法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 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五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2分)
(3)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其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地位以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6分)
(4)根据材料五,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2分)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2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由哪些进步?(6分)
(3)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认识?(2分)
山大附中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历史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DDBDCDDBDCBAC
题号14151617181922232425
答案ABDCABBCCBCB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分3小题,共50分)
26、(20分)
(1)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2)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商鞅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2分)
应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单就个人品质,无法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2分)
(3)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役权。(3分)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减少,财政困难。(3分)
措施:免役法、方田均税法(2分)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1分)
持肯定意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持否定意见: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3分)
27、(18分)
(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6分)
(2)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任意回答一例史实即可, 2分)
(3)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2分)
历史地位: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精神遗产: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和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4分)
(4)缺陷: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问题: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4分)
28、(12分)
(1)主要变化:每项权利均加了限定:法律范围内(2分)
实质:增加了在法律范围内的规定,而制定法律的权利不掌握在人民手里,所以这是一部体现专制的宪法。(2分)
(2)主要进步:①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②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 ③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6分)
(3)认识:① 旧中国法制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是艰难曲折的。②只有新中国宪法赋予了广大人民广泛的民主政治权利。(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