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2025-05-18
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篇1: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技巧一、物理公式的解读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洛仑兹力公式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那么我们要怎么解读它呢?通常同学们死记硬背f是受力,q是电量,v是速度……等,当然某些同学连这些字母代表什么都不懂,那么去弄懂先。我们知道这个公式,知道字母代表含义后,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力是有几个因素产生的,电量和磁场之间的关系式是怎么得来的,这里唯一的变量关系式什么?(f--v)这个公式最终解决了物理学上的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彻底的理解了这个公式。我举个例子:动量p=mv这个公式的目的是研究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动量的大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只与初速度有关,于是无论物体怎么碰撞,都有动量守恒,所以有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那么我们抓住“动量是固定的”,就能马上理解动量这块。同理,我们理解动能的时候,是研究什么的?总量是否变化的?用这种方式,很快就能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根据公式列表,把课本知识一一理解吃透,从零基础到有一定基础是非常快的。

技巧二、做题的关键在“断句”

做物理题,难在理解,而不是计算。做物理题,关键在于“断句”,把题目分阶段解读,就能一一列出对应公式,然后联立,代入条件,即可求解。总的而言,物理最难的一块是力学,力学我们要根据所断句子分清楚状态、过程、单体、整体,就能把式子列出。我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两人要将质量为1000千克的小车沿一小型铁轨推上长 5米,高1米的斜坡顶端,已知车在任何情况下所受的摩擦力恒为车重的0.12倍,两人能发挥的最大推力各为800牛,在不允许使用别的工具的情况下,能否推到顶部,用什么方法。

先“断句”。长5米,高1米,画出三角形。摩擦为车重的0.12倍,可以列摩擦力表达式。然后计算推到顶部,至少要多少力。最后根据两个最大推力各800牛来判断。至此解题完毕。物理解题非常依赖题目,而不是空想,在基础不是特别纯熟的情况下,不要一步登天,而是要跟着题目来,合理断句即可。再看一个例子

像这类题,很多人不会做,其实非常容易解决,首先题目已经告诉我们m、v、μ。那么我们可以肯定所用的公式一定与这些参数有关,可以大胆先列出。然后来“断”,这时候要断的是过程

首先,子弹打入砂箱前,动能,是总动能。然后我们可以判断,砂箱挤压弹簧后,推动物体A,然后小车跟着动,因此最大势能就是打入瞬间,马上可以列式。由于砂箱是光滑的,而物体和车有摩擦,并且不能落下,最终速度要保持一致,明显要用到动能定理,总质量是子弹、箱子、小车、物体A,总动能是子弹初始动能,列式,求出最终速度。然后再“断”前面子弹打入瞬间物体A的速度(动量守恒)。最后一“断”:有了物体A初始、最终的速度和摩擦系数,就能算距离。至此解题完毕。这就是整个解题的过程。其实只要懂得什么时候“断”,然后根据单体、整体、状态、过程,就能把平时不会做的题解答完毕。

这道题,子弹是单体,然后子弹和砂箱结合成整体,物体A先是单体,在整个运动不滑下的过程中,和子弹小车箱子合并为整体,然后计算距离时,又回到单体。我们在解题时,只要把握住整个运动的规律,就能合理“断句”并列式,从而解题。

技巧三、提高的关键在于看题

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看题非常关键,当你基础按照前面的方法理解了以后,就要看各种各样的题型,然后按照第二步的解题思路,对照答案进行思考。一般答案都非常明确的列出式子,我们根据答案所列的表达式进行思考,每个表达式对照了题目哪个部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充分贯彻斗转星移的秘籍,就能非常快的把各类题型吃透。尤其是解答题。对待选择题,我们尽量听老师讲解,或者问同学,思考角度是:为什么列这个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对应题目哪一部分,或者哪一阶段,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所有题目的玄奥,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物理不需要太多的悟性,而是要用心,要坚持,特别是基础,要做到一不懂就要弄清楚,不能留待以后,一旦“不懂”累积过多,最终拿到试题,只有走火入魔的下场,最终让你欲哭无泪。而一项项循序渐进的弄懂后,哪怕你一开始考不好,但是慢慢的就会追上别人,最终胸有成竹。

当然,这三个秘籍可以确保你物理学的好,但是也要花费一定功夫去实践的,根据每个人花费的精力不同,和原始的基础不同,时间是没有固定的,通常来说,一个没有基础的“童鞋”,每天花费2小时,2个月就能把物理做的有模有样。

篇2: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大分易取,小分难得。很多题目考生不能得满分,总是有几分之差。想要在高考冲刺复习中提分,提醒各个科目的考试细节不得不看。

  物理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不要失分。在联系解容易题时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考前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5.用补图法帮助审题。把物理科目的题意理解错了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建议同学们用补图的方法帮助审题,在头脑中建立活的物理情景。例如,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几个关键状态的情景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叙述的全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已知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

篇3: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1.回归课本

  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全面复习是高考复习和高考得分的根基。学会对知识的重组、整合、归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掌握迁移、演绎、推理等方法。

  2.抓住重点

  在最后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频考点的复习上(如万有引力、静电场、曲线运动、摩擦力与弹力的分析、电磁感应等),确保物理高考的基础分数。增强考前复习的针对性,防止剑走偏峰做无用功。

  3.将复习难度锁定在“中等难度问题”

  由近三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难题、偏题、怪题以及复杂背景提炼物理模型等问题已不再出现。试卷中“中等难度”比重逐年加强,所以考生备考过程中应对各种复习资料中出现的“难、偏、怪”问题大胆放弃。

篇4:高考物理冲刺提分策略大揭秘

  做物理题一定要注意思维的方式和套路啦,如果你对这些不熟练,那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 、位移时间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推论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

  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

  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

  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现在实验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系,然后求解。

  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1.注意追及问题中的多解现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

  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

  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

  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

  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

  2.追及问题中是否多解的条件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距离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

  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

  ①认真审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画出物体间的运动示意图。

  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紧扣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后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思维程序如图所示。

  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

  ●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

  2.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

  (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

  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

  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

  ①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②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

  1.合成法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沿着加速度方向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

  2.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

  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的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

  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正方向;

  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

  ③分别在x轴和y轴上求各分力的代数和Fx、Fy;

  ④沿两个坐标轴列方程Fx=max,Fy=may。

  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个坐标轴,则在另一个坐标轴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在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应用

  不论是已知运动求受力,还是已知受力求运动,做好"两分析"是关键,即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时画出受力图,运动分析时画出运动草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

  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

  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

  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处理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适用于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推论,在这两个方向上仍然适用,这为解决平抛运动以及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水平分运动:竖直分运动;

  平抛质点在t秒末的合速度v:大小 ,方向 ( 为v与v0的夹角);平抛质点在t秒内的合位移s:大小 ,方向tanθ = (θ为s与v0的夹角)。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巧理解

  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结,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绳(环)约束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在弯管内的运动等),称为"杆(管道)约束模型"。

  (1)对于"绳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 由mg= mv2/r,得临界速度 。

  (2)对于"杆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因有支撑,故最小速度可为零,不存在脱离轨道的情况。物体除受向下的重力外,还受相关弹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当物体速度产生离心运动,弹力应向下;当弹力向上。

  2.解答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

  "两点一过程"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两点",即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用动能定理将这两点的动能(速度)联系起来。

  "绳连"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绳连"问题,即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问题,是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搞不清哪一个是合速度,哪一个是分速度。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体相对于给定参照物(一般为地面)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物体的实际运动,

  可以按照其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分运动。

  2.求解"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解决"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绳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绳端的运动包含了两个分效果:沿绳分运动(伸长或缩短),垂直绳的分运动(转动),故可以将绳端的速度分解为,沿绳(伸长或收缩)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绳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条绳子的两端沿绳的分速度大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