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

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
高中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也在逐步调整和完善。本文将围绕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展开讨论,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语文课程的优化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素养不仅仅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以及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语文素养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能力:掌握汉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2. 阅读理解: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类型文本的主旨、结构和修辞手法,并从中获取信息。
3. 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写出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文章。
4. 审美鉴赏: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能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5. 文化积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 (二)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具体来说,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现代散文、革命历史文献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 道德修养提升: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人文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意义,追求真善美,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4. 实践能力锻炼: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 (一)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措施包括:
1. 情境化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如模拟商务谈判、撰写求职信、参与社区活动等。
2. 跨学科整合: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历史等,开展综合性学习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 (二)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实用技能的传授,更强调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具体做法如下:
1. 经典阅读:精选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体会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2. 专题研究:设置开放性的研究课题,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创意写作:提供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如创作剧本、编写新闻报道、撰写读书笔记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写作水平。
# (三)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成长路径。具体策略包括:
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2. 个性化指导:建立导师制或小组辅导机制,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惑,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
3.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成绩、作业质量、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励他们发挥潜能。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有信心为每一位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助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