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2025-07-23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篇2: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阅读方法,怕做阅读题,乱做阅读题。在考试中,阅读题得分也不很理想。因此,在现代文阅读的训练中,给予学生有效的解题方法,切实提高其解答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注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捕捉有效的答题信息

对现代文阅读语段,要先从整体阅读,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中心论点、写作目的;而后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体味 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圈、画、勾、点”法做上标记。如果第一遍读不懂,一定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然后再做题。切不可没完全读懂就做题或者边阅读 边做题,这样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请看下面的阅读材料: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情景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这种浮游生物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类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因为受到更大的触动而发光。发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这种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 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和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强的闪 光。有些鱼的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一明一 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航海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 海发光可以预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 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1.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2.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3.“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

4.海发光与人类的生产建设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做上面的试题时,应分两步走。先根据试题要 求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整体把握文章的要旨。然后,在把握要旨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有效信息,准确捕捉答题要点。通读全文后知道,该文章写的是海发光成因、特 点及其在生产建设上的作用。第1节引入“海发光”;第2节谈火花型海发光的成因及其特点;第3节谈弥漫型海发光的成因及其特点;第4节谈闪光型海发光的成 因及其特点。第一题的答案是分别由第2节、第3节、第4节中的第一句话中得来,即: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由海洋里躯体较大 的发光物所引起。

第2题仍然要在第2~4节中捕捉有效答题信息,第2题的答案是:“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 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闪光型海发 光”的特点:一明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第3题谈的是“火花型海发光”,答案当然是要在第3 节中去找,看完第3节你就会发现“火花型海发光”是因为: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受到化学刺激时才发现比较鲜明的光。第4题是就第5 节和第 6节提出的问题,第5节是过渡,提示下文是讲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然后就可以在第6节中找出或概括出答案: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可以预知天气; 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篇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语文答题总原则

1.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2.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3.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4.原文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在原文当中,我们要联系问题的上下文,在原文当中寻找、整理答案。

语段阅读题答题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答题技巧

一、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二、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三、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四、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五、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六、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七、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八、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篇4: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阅读技巧:

一、“观其大略”

面对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诀窍: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 材料剔除。比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 论据。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经剔除,文章的整体思路就水落石出了。

三、“定点扫描”

完成以上两步后,正式开始答题。首先“定点”,即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将题目和文章对应起来。找到了出题点,就进入“扫描”阶段。以出题点为中 心上下“扫描”,寻找答题点。一般地说,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说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观点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说明的观点要看它 前面的议论句;说明文和议论文每段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议论性语句中。找到了答题点,还要注意答题方式。多数情况下,可直接摘引原 文中的语句作答。如果题目要求你“概括”“归纳”,则必须通观全段甚至全文,将要点整合,用流畅的个人语言来表达。

四、“瞻前顾后”

命题者拟题是从整体上来设计的,几道题由浅入深,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一般地说,应从第一题入手,循序渐进地答题。但有时也可前后参照,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上得到启发,从而更直捷更快速地找到答案,或验证答案。

总之,掌握这四部法并加以适量的训练,现代文阅读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感兴趣的话,试试吧。

篇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概括题又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最常用形式。中考阅读中的概括题出题角度丰富,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题,如要求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段、文章、事件的内容,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均是常见的题目。另外也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如要求写出材料的内容提要,要求简要叙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资讯,要求将材料进行归类等。它们好像不考查“概括”,但必须经过“概括”这一环节才能答题,实质上也是概括题的出题角度。另外,一些“根据文章内容简答”、“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之类的题,实际上也包含有概括答题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概括题考查的,是看考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以上是答题的基本方法,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是提炼法,提炼法主要用于发现规律,或是构段的规律,或是写句的规律等等,其思维方式是求其共同点,答题时要运用自写法。

【综合练习】

(-)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亿美元。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这段文字举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发达国家加剧资源性产品国际贸易战(从全段的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句,注意不能丢了“发达国家”)

2.主要列举美国的例子(从事件的共同性方面去概括)

(二)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75%。但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分别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全国高考录取率很高(主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2.高分考生报考名牌重点院校现象突出(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3.很多一般院校生源明显不足(提取文中关键语句)

(三)假如在一次具有关键意义的决战中,你竟无可挽回地失败了,你坠入痛苦的深渊,你挣扎,你简直不想再活下去。在这失望乃至绝望的时刻,你可得沉住气,你可得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你可得抹去你的眼泪,继续你的战斗。

假如命运把你抛向遥远的荒漠,你生活困苦,潦倒不堪,甚至流离失所,在穷乡僻壤四处漂泊,你可别自惭形秽。只要你自强不息,谁也阻挡不了你的前进。你高贵的心灵自是漫漫长夜中的明灯,你的清贫自是你廉直的见证,你的良心自有永恒的笑容。

假如你的锦瑟年华被可怕的旋风葬送了,你青春岁月的大好光阴被空前的浩劫耽误了,你可得遵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古训,“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抓紧时机,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假如你由于被误解而孤立无援,由于受冤屈而四面楚歌,由于受压制而身处逆境,由于被嫉妒而流言四起,由于被诬陷而声名狼藉,你可得相信: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历史宣判你无罪;“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乌云决计遮不住太阳,妖雾决计掩不住真理的光辉。……坚韧是通向成功的渡船,是一切任重而道远的有志之士必不可少的品质。谁想达到光辉的顶点,摘取高峰的明珠,夺得人生征途的最后胜利,谁就得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地拼搏到底。

1.文中的四个“假如”所领起的所有内容,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四个“假如”段的结构基本相同,它们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说明你对此文语言特点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1.人生忧患(或人生不幸,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答这样的题应提炼材料的共性)

2.第一层进行假设,第二层进行勉励(与之相近的答案也可,答这样的题要先分析,再提炼,求其共同点)

3.多用排比手法(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篇6: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阅读能力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阅读过的文章何止百篇,理应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可是,现实却并不乐观。最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答语文试卷上22分的现代文阅读题时,得分大多集中在1215分,20分仿佛成了他们难以逾越的标杆。

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何如此不堪呢?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不倦的摸索和尝试。

一、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调查发现,学生虽然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但并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究其原因,是小学、初中的学习只是全盘接受教师分析文本的结论,然后记下来。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感知课文、体验情感、分析鉴赏的权利,还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盲从结论等不良习惯,更极大地消耗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不用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及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放出眼光,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认知能力,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自己来拿,就是让学生自己选取对提升能力、提高修养有用的东西加以积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在课堂上常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阅读教学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方法,巩固训练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自然也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我曾尝试让学生用把握主旨法阅读文本。具体方法是:(1)读完文章后先说出作者的行文意图,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2)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作者所用材料的作用和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感悟为文之道,做人之理。

就具体的阅读教学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比如,教学《荷塘月色》,就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与文题有关的段落,然后再分析其前后段落的内容,从而很快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逐段概括合并同类的方法,先对每段文字进行概括,然后将表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段落合并,最后再将各段的段意进行整合,进而提炼出主旨。

三、延伸积累,提升能力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为此,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推荐佳作让他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外,每周还要为学生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中国青年报》《文摘报》《语文报》或《语文读本》,让学生身在校园,心怀天下,感受时代气息,了解风云人物。总而言之,就是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进入阅读课堂,但学生阅读时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有用的素材。

四、运用技巧,提高效率

现阶段,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依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考查。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领会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词语含义、把握关键语句、阐释含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优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原文寻找答题要点;二是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个数。这是因为,所给文章虽然是考查对象,但考查的重点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所以答案要点必须从原文中提炼。至于考题后的分值,则可以帮助学生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比如,如果考题的分值是6分或者4分,那要点就至少是两个。显然,根据分值推测要点个数可以使学生答题时心中有数。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和训练。

篇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7: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

必考题型--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题型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紧扣对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本文以高考试题为例,特就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测试点及解法略作探讨,以抛砖引玉。概括起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类型大致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词语理解型

【命题特点】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历年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答题方略】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高考回放】

例1、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沈红《湿湿的想念》高考北京卷)

【语段信息】

①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大山,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书,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

⑩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温馨提示】

正确解答该题,必须把握文章的思路,这样才可以快速锁定答案的范围。该题提问点在第1段,但答案检索区间在第10段。第10段中有与理想相呼应的信息--美梦,而美梦的具体含义在这里揭示得很清晰: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将这些信息整合,便是对文中理想的到位且全面的解释。

【答案】

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点击下载全部: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题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