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2025-03-19
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篇1: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1.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一

  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⑴.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⑵.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注:

  ①叶绿体的外膜

  ②叶绿体的内膜

  ③叶绿体的基粒(类囊体堆叠形成)

  ④叶绿体的基质

  ⑤线粒体的外膜

  ⑥线粒体的内膜

  ⑦线粒体的基质⑧嵴

  ⑶.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⑷.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⑸.液泡:单膜囊泡,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⑹.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⑺.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有丝_有关。

2.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二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6、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7、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8、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9、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大分子的运输是胞吞和胞吐。其中需要载体的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消耗能量的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3.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三

  1.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

  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四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5.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五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6.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六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7.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七

  细胞膜的功能

  (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6)细胞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8.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八

  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9.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九

  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10.高一第一学期期中生物复习知识点 篇十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4、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5、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

  6、细胞膜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7、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篇2: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1.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一

  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2.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二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3.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三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四

  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

  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5.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五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从静止出发,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运动模式,叫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非指向地心),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只有在赤道上或者两极上,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才是指向地球中心的。

  g≈9.8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

  (1)Vt=gt

  (2)h=1/2gt^2

  (3)Vt^2=2gh

  这里的h与x同样都是指位移,一般在自由落体中用h表示数值方向的位移量。

6.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六

  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7.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七

  1、整体法:以几个物体构成的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的方法。

  2、隔离法:把系统分成若干部分并隔离开来,分别以每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列出方程,再联立求解的方法。

  3、通常在分析外力对系统作用时,用整体法;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用隔离法。有时在解答一个问题时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需要整体法与隔离法交叉使用。

  4、受力分析的判断依据:

  ①从力的概念判断,寻找施力物体;

  ②从力的性质判断,寻找产生原因;

  ③从力的效果判断,寻找是否产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总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按次序画出物体实际受的各个力,为解决这一难点可记忆以下受力口诀: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

  考虑有无摩擦力其他外力细分析

  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受力抛施力

8.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八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9.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九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10.物理高一第一学期知识点复习 篇十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篇3: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第一、二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 。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 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 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为常量, 称为重力加速度 (g) 。 g=9.8m/s 2. 重力加速度 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 而减少。

3. vt= 2gs 竖直上抛运动 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 ,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 vt = v0 gt 位移公式: h = v 0 t 1 2 gt

4.上升到最高点时间 t =v0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g2v

53.上升的最大高度: s = 0 2g

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基本公式: s = v o t +1 2 at 2

2.平均速度: vt = v 0 + at 3.推论: (1) v =1 vt 平均速度

(2) s 2 s1 = s 3 s 2 = s 4 s3 = L = s = aT(T 表示间隔时间)

(3)初速度为 0 的 n 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S 之比:s1 : s 2 : s 3 L : s n = 1 : 3 : 5 : L : (2n 1)

(4)初速度为 0 的 n 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 t 之比:t1 : t 2 : t 3 : L t n = 1 :

(5) a =2(2 1 :)(3 2 :L:)(n n 1)(sm s n ) (m n )T 2(利用上各段位移,减少误差逐差法)

(6) vt v0 = 2as

第四节 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 减速至静止) 。可用图象法解题。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期末考试章节复习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高中物理学科强调注重基础,把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主干知识作为高中物理的主要内容,同时,高中物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了近代物理的内容。小编准备了高一上学期第一册月考复习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常见考点考法

这部分知识难度也不大,在平时的练习中可能出现,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高考中单独出现的几率比较小。

常见误区提醒

时间与时刻:时间表示一个积累过程它是由无数个连续时刻即时间点累积的结果,包含了物体运动、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对应的是一个运动过程。而时刻则表示某一个时间点没有延续更不能累积,是物体运动、发展过程中到达的某一个状态。如果我们把时间当成一个录像过程,那么时刻就只能是一张照片.

位移与路程:路程是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在同学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然而为了物理的学习我们大家不得不去强迫自己接受位移这一概念。路程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所走过的路径的总长度,而位移则表示是物体始末位置的改变,表示为始末位置之间的线段长度。在物理中路程需要考虑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而位移则不需要考虑这些。例如:小明从家走到学校有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要具体考虑小明的运动路线,但要考虑小明的位移,我们只需要从小明的起始位置(家)到小明的末位置(学校)之间做一条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就表示位移的大小,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不必再考虑具体小明走的什么路线.

矢量与标量:由于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因此对与标量只需直接对其进行代数运算即可,而矢量由于存在方向性,因此对矢量进行运算时应当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高一上学期第一册月考复习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5: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博缔教育手摘)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博缔教育手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博缔教育手摘)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博缔教育手摘)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博缔教育手摘)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博缔教育手摘)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博缔教育手摘),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博缔教育手摘)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一 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

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实验中要做到“五防”?防爆炸、防倒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有毒、有腐蚀性的药品取用时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药品的味道。

二 混合物的分离 和提纯的方法

1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要诀: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如粗盐的提纯 。

2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注意事项: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3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常见萃取剂:汽油、苯、四氯化碳。

4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注意事项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5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注意事项: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 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AgNO3 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 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如粗盐的提纯)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7: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化合价升降(某些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判别的依据)

氧化还原反应的发展史

对物质的认识存在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隔离开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从表面上看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把氧化与还原统一在一个概念下,再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合价的变化是有电子得失或偏移引起的。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氧被夺去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不是看得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得电子的难易;

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不是看失电子的多少,而是看失电子的难易。

稀HNO3还原性:Na>Al

2、有新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金刚石)==C(石墨);3O2==2O3(放电);P4(白磷)==4P(红磷)

3、任何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从游离态变为化合态,或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比如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元素具有最高价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H3PO4、H2SiO3(或H4SiO4)两酸均无强氧化性但硝酸有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的表示可用单线桥也可用双线桥

一、双线桥法:

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或原子团。

标变价:

明确标出所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价的元素不标化合价。

连双线:

将标化合价的同一元素用直线加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注意:箭头的起止一律对准各元素)

标得失:

1.标电子转移或偏离数 :

明确标出得失电子数,格式为“得/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原子个数×单位原子得失电子数”.

2.标化合价变化:

一律标出化合价的变化,只有“化合价升高”“化合价降低”这两种写法,不可写为“升价”“降价”等 .

3.标出元素反应类型:

一律标出元素所发生的反应,“被氧化”或“被还原”,其余写法均不正确.

4.检查得失电子守恒 检查得失电子数是否相等,如不相等则重新分析。

注意事项:

(1)不得标明"得"或"失",否则是错的;

(2)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指向氧化剂注意:为了规范起见,单线桥法最好不用于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因为那样标记会使反应中的电子去向不明确,故在自身氧化还原的反应方程式中最好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8: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一、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A.过程:,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A.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 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B.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手中。

二、清朝

1、背景: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A.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B.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易错扫描】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使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也使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2、雍正帝时设立的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拟,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其地位与职能比内阁更低,从而加强了皇权专制。

四、【对比分析】

五、【轻巧识记】

用“一、二、三”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1)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中。

(2)两个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篇9: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编准备了高一上学期第一册月考复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考点1. 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2.原则: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考点2. 参考系、坐标系

1、参考系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注意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因参考系的选取的不同而不同。参考系的选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为原则。

3、坐标系: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而建立的参考系。

考点3. 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注意机械运动是相对的)。

2、运动形式:平动(物体上各点运动形式相同)、转动、振动(围绕某点往复运动)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大,在平时的练习中可能出现,且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高考中单独出现的几率比较小。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第一册月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0: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1)计算(2)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3)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4)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5)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6)振摇(7)定容(8)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1: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 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一点]

(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 Δx/Δ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错误理解平均速度,随意使用。

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第一册月考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2:高一第一学期复习知识点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l

7 阿伏加德罗定律 (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 N1 V1

n2 N2 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 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 V V=n×Vm n=V/Vm 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 N N=NA×n n =N/NA 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复习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