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2025-07-09
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篇1: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原因:农奴制改革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2)表现:

①资本主义农业:19C80Y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社会分化加剧、资本主义农业发展

农民:赎地的农民富农

富农: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地主:开始使用雇佣劳动力

②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A.原因:a、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b、沙皇政府的扶植;c、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

B.表现: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传统工业部门产量大幅度增加,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新型交通工具作用重要等。

(3)问题:①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②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2、政治近代化(特点:变革缓慢):

(1)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建立城市杜马(议会)。

(2)司法制度方面::城市废除旧的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3)结果: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改革后仍是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合作探究】观看P102漫画

思考1:“文明火炬”是指什么?“到西伯利亚去”又说明了什么?

是指西欧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制度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思考2:该漫画反映了俄国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政治改革。

说明改革不彻底,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篇2: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农民要求的是无偿获得全部土地,并从地主的权力下完全解放出来,改革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宣言”和“法令”公布后,农民暴动和起义仅1861~就发生了次,в.и.列宁指出,农奴制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作为封建农奴制经济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被消灭,少数地主贵族仍然霸占着大量土地,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只占有很少土地。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地主的徭役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还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司法.军事等一系列欧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俄国无产阶级逐步形成,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①农奴制引发社会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②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③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④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⑤“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似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面对内忧外患,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

②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份地,付清赎金前要服劳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意义: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可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

首先,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贵族地主继续掌握着国家政权,照旧控制着大量土地。地主的土地占有制是农奴制残余的经济基础。根据1877—的统计,在欧俄49省的9,150万俄亩私人土地中,有7,300万俄亩以上的土地,即约80%的土地,是属于贵族的。

改革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相反,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达40%以上。同时,地主霸占良田和整块的土地,将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给农民,地主的土地还像楔子一样楔入农民土地之中,致使农民不得不以高价租种地主的这种楔形土地。

其次,工役制农奴经济是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另一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中叶,在欧洲43省中,17个省是工役制农奴经济占优势,7个省是混合制经济占优势,另有19省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可见,工役制农奴经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民在缺乏土地的情况下,为了使用地主耕地.牧场和草地,被迫以最苛刻的条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剥削。

工役制剥削与资本主义剥削不同。它的基础不是私有主的资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雇工,而是带有高利贷性质的盘剥。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残余,是从徭役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形态。列宁在分析工役制时指出:“工役制的实质就是农民用自己的农具和牲口耕种地主的土地,从而得到一部分货币报酬和一部分实物报酬。”封建农奴制残余,使农民在改革后仍然处于十分悲惨的境地。他们政治上仍然受压迫,经济上照旧依附于地主。他们承担着赎金.贷款利息和赎买手续费的盘剥以及土地税.自治税和村社捐税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的重压。因此,广大农民仍然常年在饥饿线上挣扎。

尽管如此,农奴制度改革毕竟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得以确立。俄国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状态。所以列宁认为,“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农民阶级的分化上。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而且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这些农村无产阶级和农奴制改革所造成的无地农民就形成了一支雇佣大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九世纪末,根据全俄人口调查材料,俄国雇佣工人大约已有1千万。

农民的分化促进地主经济循着资本主义道路演进。农民破产后,由于失掉了马匹和农具,不能再为地主服工役了,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农民的分化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农村和市场的联系也日益频繁,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工业方面,资本主义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1861~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1860~,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已近9千个了。

随着资本主义在工农业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铁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长。1865~,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了继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业强国。

但此时,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阶级意义

1.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防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

2.维护和巩固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

3.促进资产阶级壮大.发展5.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民族意义

1.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2.缓解社会矛盾

3.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

4.巩固沙皇统治

局限性

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全身雕塑像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全身雕塑像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

3.欺骗性:当改革后,农民的剥削加重。

4.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

篇3: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篇3: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背景

(1)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思潮的涌动,社会各阶层展开激烈争论。

(4)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二一九法令

(1)内容

①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享有一系列公民权利。

②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交付赎金购买份地。

③组织:农民仍然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

(2)进步性

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使农奴成为自由人,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3)局限性:不彻底性;掠夺性;欺骗性。

3.意义: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知识拓展:俄国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1)从下层群众看:1859~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因此,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