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2025-04-19
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1: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高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大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篇二】高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基本篇目:《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致橡树》《致大海》

  文学常识:1、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2、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

  背诵内容:《沁园春·长沙》

  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重要词语:青荇(xìng)

  第二单元

  基本篇目:《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

  文学常识:朱自清

  背诵内容:《荷塘月色》课文4—6段

  名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重要词语:蓊(wěng)蓊郁郁袅(niǎo)娜(nuó)脉脉(mò)斑驳(bó)裾(jū)肄(yì)业静谧(mì)踏莎(suō)行

  第三单元

  基本篇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重要词语:不可估量(gūliáng)繁芜(wú)丛杂豁(huò)然开朗浅尝辄(zhé)止卓(zhuó)有成效义愤填膺(yīng)惨(cǎn)遭迫害真谛(dì)祈(qí)祷(dǎo)枷(jiā)锁披露(lù)匿(nì)迹携(xié)手骇(hài)人听闻煎(jiān)熬(áo)

  修辞作用: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关联词:下面句子括号中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尽管不过以至况且B.即使但是甚至然而

  C.如果不过以至而且D.即使但是甚至而且

  第四单元

  基本篇目:《〈呐喊〉自序》《胡同文化》

  文学常识:1、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坟》等14部。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2、汪曾祺,我国现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重要词语:侮(wǔ)蔑应(yìng)试愤懑(mèn)缢(yì)死可憎(zēng)不恤(xù)悬揣(chuǎi)学籍(jí)慰藉(jiè)不惮(dàn)国子监(jiàn)安土重(zhòng)迁摞(luò)起来陆润庠(xiáng)王垿(xù)寺蛤(há)蟆陵低徊(huí)街坊(fang)腌(yān)菜约(yāo)二斤

  重点语段: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大嚷起来”各比喻什么?

【篇三】高二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

  ——苏轼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劝人饮酒)

  (4)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

  2、古今异义词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凌:古:超越今:欺凌)

  (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人)

  (5)况吾与子渔櫵于江渚之上(古: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儿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③下江陵(攻占)

  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一词多义

  ①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②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如诉如泣(副词,像)

  (3)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4)白白露横江(白色的,adj)

  盈虚者如彼(指月缺)不知东方之既白(发白,即天亮了)

  (5)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介词)(6)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ady)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而卒莫消长也(增长,v)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连词)

  (7)然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8)歌歌窈窕之章(唱,v)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歌曰(歌词,n)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n)

  二、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句式

  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

  ②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③主谓倒装:

  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④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何为其然也

  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四、其他重要词语:

  客亦知夫水与月夫:(夫:那,代词)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篇2: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李商隐诗两首》课文题解

  1、《锦瑟》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瑟,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早的瑟有五十弦。

  2、《马嵬》:

  天宝十五年(7)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隐诗两首》中心意思

  1、《锦瑟》: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2、《马嵬》: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诗两首》导读

  1、《锦瑟》: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享盛名;然而它又是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第一句可以看作是诗人的痴人痴语,锦瑟五十弦,有什么“无端”的?不过是为引出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人抚琴,一弦一柱无不牵系着逝去的美好年华,繁多的丝弦,该记载着多少往事啊!怀念已逝的青春年华,往事千叠,应是愁肠百转。颔联和颈联以典故和传说,抒写了回忆往事所勾起的种种情思,以庄生梦蝶喻往事如梦,以望帝啼鹃喻往事堪伤,以海珠盈泪喻往事足悲,以日照美玉喻往事如烟。这一幅幅画面隐含着诗人往事不堪回首而又不由得不回首的复杂心理。尾联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这两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才感到无穷叹恨,就是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联系诗人一生志不得伸,始终在被排挤、被冷落中挣扎的情况来看,多少大志与理想早已化为泡影,全诗的感伤情调还是不难理解的。

  2、《马嵬》:

  此诗乃咏史之作。刘、余《集解》约系为泾原王幕之作。李、杨旧事至此已历八十载,人们谈笑之,咏叹之,而立意或因人而异。商隐之前,有白氏《长恨歌》,陈氏《长恨歌传》等名篇。旧注多以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实乃皮相之论。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这是人类生存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即便贵为天子,亦难避免。所谓无常,一是无常态,二是难预料,三是难抗拒。这是永远困惑着人类的生命主题,因而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此诗第一首只有四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就是讲命运之难以抗拒,面对不期然而然的命运,君王也常常无可奈何。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变故?那实在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更应关注的事情。北宋人范温《潜溪诗眼》称此诗“深稳健丽”,曰:“‘海外……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坠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空闻……晓筹’,如亲扈明皇,写出当时物色意味也。‘此日……牵牛’,益奇。义山诗后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此诗每联皆以对比手法出之,而全诗则总括于有情人与无情世事的对比之中,从而凸现人生无常之意。

【篇二】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篇3: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一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2.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二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3.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三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四

  1、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1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1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6、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17、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18、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

  1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20、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5.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五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6.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六

  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篇4: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腾王阁序》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作动词,往上飞)

  4、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5、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6、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7、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8、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用眼睛看,望)

  9、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10、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11、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3.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蜀道难》

  ①名词的活用

  西当太白有鸟道(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间)

  ②动词的活用

  使人听此调朱颜(调,使动用法,使……凋谢)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③形容词的活用

  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雌,形作名,雄鸟、雌鸟)

4.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5.高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11.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14.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15.书四库:经、史、子、集

篇5: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篇二】

  一、诗歌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读不懂诗歌,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答题。

  辅导对策:

  教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讲解诗歌的六种题型,诗歌中常用的专业术语。

  二、小说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学生不能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不能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去概括,更不会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划分情节结构不知何条途径人手。分析情节时,找不到线索。

  ②许多同学不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语言又不规范,因此不得分。对于如何分析和归纳小说的主题,有些同学不知从何入手,也不懂归纳小说的主题一般用的方式。

  辅导对策:

  ①判断人物是否是主人公,依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而对那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典型人物,还要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去分析其典型意义。划分情节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人手:依时空的变化划分;依场景的转换划分;依相关材料的角度变化划分。分析情节还要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即线索。

  ②分析环境描写要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起的强化作用,对主题所起的暗示作用。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归纳小说的主题一般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扬、揭露)……”的方式。

  三、散文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①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是阅读散文的难点,很多同学一头雾水,读不懂文章,放弃答题。抓住了散文的线索,文章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很难把握。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更难把握,许多同学不得要领,因此丢分。

  ②学生们没有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的思路和方法,自认为这类题没法把握。

  辅导对策:

  ①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散文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

  ②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

篇6: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5、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原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科普说明文的三个特点为: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多为客观性的描述;《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像与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篇7: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高二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2.高二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二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3.高二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三

  《归去来兮辞》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3)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倚南窗以寄傲(傲:傲世的情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安乐)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6)动词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空膝的小屋)

  感吾生之行休(生:一生)

  (7)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

4.高二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四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

  古:指知心话

  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指农事

  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

  古: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

  是

  古:正确

  今:判断词

  非

  古:过错、错误

  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埋怨、遗憾

  今:仇恨、怨恨

5.高二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五

  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篇8: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一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2.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二

  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3.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三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4.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四

  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5.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五

  一词多义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_,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6.高二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篇六

  1、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7、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宁溘死以XX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

  1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1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6、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17、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18、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孔雀东南飞》)

  19、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20、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篇9:高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1.高二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2.高二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二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3.高二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三

  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4.高二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四

  《腾王阁序》

  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2、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3、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作动词,往上飞)

  4、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5、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6、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7、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8、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用眼睛看,望)

  9、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

  10、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11、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5.高二下学期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五

  《归去来兮辞》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3)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倚南窗以寄傲(傲:傲世的情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安乐)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6)动词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空膝的小屋)

  感吾生之行休(生:一生)

  (7)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行: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