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2025-02-28
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1: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一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2.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二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_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_结晶析出,得到_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_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三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5.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6.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7.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8.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4.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四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5.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五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6.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六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7.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七

  一、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

  聚合反应:一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加聚反应:一种或多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消去反应: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因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水解反应: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糖等)

  二、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8.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八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Fe2O3+3CO==2Fe+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9.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九

  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_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_、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10.化学高一下册期末知识点 篇十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HCl、HNO3、H2CO3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NaOH、Ca(OH)2、Al(OH)3等。

  3、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能使酸碱溶液显不同的颜色,叫做酸碱指示剂。可用于检验酸碱溶液。

  ①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②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篇2: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一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Fe2O3+3CO==2Fe+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2.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二

  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①物性: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易潮解(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有强烈的腐蚀性(化学性质)。

  ②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③用途:干燥剂、造纸、纺织、印染、清洁剂。

  2、氢氧化钙:Ca(OH)2

  ①物性:白色粉沫固体、微溶于水。有较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②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③制取:CaO+H2O=Ca(OH)2

3.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三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__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4.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四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五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6.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六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7.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七

  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8.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八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9.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九

  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10.化学高一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 篇十

  一、有机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

  聚合反应:一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加聚反应:一种或多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消去反应: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因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水解反应: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糖等)

  二、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篇3: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一

  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2.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二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_酸化的_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_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_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3.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三

  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4.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四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5.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五

  化学结构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6.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六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

  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2naoh=fe(oh)2↓+na2so4

  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2h2o+o2=4fe(oh)3

  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fe2o3+3h2o↑

7.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七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8.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八

  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_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O2,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_、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9.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九

  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反应规律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6)不论浓_还是稀_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浓_常被还原为NO2,稀_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价时的氧化性,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10.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 篇十

  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④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

  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篇4: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高一下学期化学主要知识点(一)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

高一下学期化学主要知识点(二)

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 (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 (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

高一下学期化学主要知识点(三)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篇5: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一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二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_、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3.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三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4.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四

  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5.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五

  氧化剂、还原剂之间反应规律

  (1)对于氧化剂来说,同族元素的非金属原子,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就越难得电子。因此,它们单质的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顺序相一致。

  (3)元素处于高价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还原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元素处于低价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剂反应,在生成的新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5)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时,是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氧化剂,被还原生成H2,浓硫酸是强氧化剂。

  (6)不论浓_还是稀_都是氧化性极强的强氧化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主要是得到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一般来说浓_常被还原为NO2,稀_常被还原为NO。

  (7)变价金属元素,一般处于价时的氧化性,随着化合价降低,其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氧化剂与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一般是生成相对弱的还原剂和相对弱的氧化剂,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

6.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六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_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_钠结晶析出,得到_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_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7.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七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8.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八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9.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九

  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0.高一化学期末下册知识点 篇十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篇6: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一

  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2.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二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3.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三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四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五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6.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六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8.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7.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七

  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8.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八

  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注意点:

  ①指明温度:一定的温度;

  ②溶剂量:100克;

  ③状态:饱和;

  ④单位:克。

  3、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4、该曲线可表示如下信息:

  ①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③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④太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Cl、NH4NO3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5、气体的溶解度: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9.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九

  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_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O2,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O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_、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10.高一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 篇十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篇7: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4Na+O2=2Na2O

(2)2Na+O2 2Na2O2

(3)2Na+2H2O=2NaOH+H2↑

(4)①2Na+Cl2=2NaCl

②4Na+TiCl4 Ti+4NaCl

(5)2Na2O2+2CO2=2Na2CO3+O2

(6)2Na2O2+2H2O=4NaOH+O2↑

(7)Na2O+CO2=Na2CO3

(8)Na2O+H2O=2NaOH

(9)2NaOH+CO2=Na2CO3+H2O

(10)NaOH+CO2=NaHCO3

(11)NaOH+HCl=NaCl+H2O

(12)2NaCl+2H2O 2NaOH+H2↑+Cl2↑

(13)Na2CO3+CO2+H2O=2NaHCO3

(14)2NaHCO3 Na2CO3+CO2↑+H2O

(15)Na2CO3+2HCl=2NaCl+H2O+CO2↑(反应相对NaHCO3慢)

(16)NaHCO3+HCl=NaCl+H2O+CO2↑(反应相对Na2CO3快)

(17)①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

②Ca(OH)2+NaHCO3=CaCO3↓+NaOH+H2O

(18)4Li+O2 2Li2O

(19)2K+2H2O=2KOH+H2↑

(20)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21)NaH+H2O=NaOH+H2↑

(22)2Na+S Na2S

(23)NH4HCO3 NH3↑+H2O↑+CO2↑

(24)2NaCl(熔融)=2Na+Cl2↑

篇8: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水、糖类(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为有机物.

2.淀粉(糖类)主要存在于大米、面粉等面食中;

油脂主要存在于食用油、冰激凌、牛奶等;

维生素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等;

蛋白质主要存在于鱼、肉、牛奶、蛋等;

纤维素主要存在于青菜中,有利于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其中淀粉、脂肪、蛋白质、纤维素是有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分类:

一.根据碳原子结合而成的基本骨架不同,有机化合物被分为三大类:1.链状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2.碳环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2],故称碳环化合物.它又可分为两类:脂环族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或稠苯体系的化合物.3.杂环化合物:组成这类化合物的环除碳原子以外,还含有其它元素的原子,叫做杂环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决定某一类化合物一般性质的主要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或功能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其化学性质基本上是相同的.

[编辑本段]命名:

1.俗名及缩写

有些化合物常根据它的来源而用俗名,要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是甲醇的俗称,酒精(乙醇)、甘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石炭酸(苯酚)、蚁酸(甲酸)、水杨醛(邻羟基苯甲醛)、肉桂醛(β-苯基丙烯醛)、巴豆醛(2-丁烯醛)、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氯仿(三氯甲烷)、草酸(乙二酸)、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甘氨酸(α-氨基乙酸)、丙氨酸(α-氨基丙酸)、谷氨酸(α-氨基戊二酸)、D-葡萄糖、D-果糖(用费歇尔投影式表示糖的开链结构)等.还有一些化合物常用它的缩写及商品名称,如: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煤酚皂或来苏儿(47%-53%的三种甲酚的肥皂水溶液)、福尔马林(40%的甲醛水溶液)、扑热息痛(对羟基乙酰苯胺)、尼古丁(烟碱)等.

2.普通命名(习惯命名)法

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

正:代表直链烷烃;

异: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新:一般指碳链一端具有结构的烷烃.

3.系统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1.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所有开链烃及其衍生物命名的基础.

命名的步骤及原则:

(1)选主链 选择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有几条相同的碳链时,应选择含取代基多的碳链为主链.

(2)编号 给主链编号时,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若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应使各取代基都有尽可能小的编号或取代基位次数之和最小.

(3)书写名称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的位次,先写出取代基的位次及名称,再写烷烃的名称;有多个取代基时,简单的在前,复杂的在后,相同的取代基合并写出,用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之间用半字线隔开.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1、甲烷(天然气) 分子式为:CH4 特点:最简单的有机物

2、乙烯 分子式为:C2H4 特点:最简单的烯烃(有碳碳双键)

3、乙醇(酒精) 分子式为:CH3CH2OH 特点:最常见的有机物之一

4、乙酸(醋酸) 分子式为:CH3COOH 特点:同上

5、苯 分子式为:C6H6 特点:环状结构

2. 质上的特点

物理性质方面特点

1) 挥发性大,熔点、沸点低

2) 水溶性差 (大多不容或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方面的特性

1) 可燃性

2) 熔点低(一般不超过400℃)

3)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汽油、四氯化碳、乙醚、苯)

4) 稳定性差(有机化合物常会因为温度、细菌、空气或光照的影响分解变质)

5)反应速率比较慢

6)反应产物复杂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总结,大家一定要仔细琢磨,理解,才能取得好成绩哦!

篇9:化学下册期末知识点

1.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低能量状态。处于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2.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二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_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_结晶析出,得到_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_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5.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6.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7.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8.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4.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点燃)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_和SO2

  SO2+H2OH2SO3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5.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6.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六

  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_、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

  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7.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8.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八

  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9.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九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10.高一下册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

  氧化钙的用途

  1、钙基固硫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污染,有一种方法是在含硫燃料(如煤)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作"钙基固硫"。

  2、生石灰与烧碱制成的混合物碱石灰,是一种碱性干燥剂,可以干燥氨气,也可用作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吸收剂。

  3、实验室中可以利用浓氨水和氧化钙快速制备氨气,将浓氨水滴到生石灰上,生石灰反应消耗水,放出大量热,生成强碱抑制氨水的电离,所以迅速产生氨气。

  4、工业酒精中加入新制备生石灰进行吸水蒸馏,可以制得无水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