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2024-11-24
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篇1: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上化学的重点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同学们需要把钠、铝、铁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部分盐;硅、氯、硫、氮的单质及氧化物、氢化物、对应的酸和盐的化学性质掌握好。注意,复习这部分知识切忌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学习化学反应是为了让大家掌握物质的性质,在高考中也会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进行重点考查。希望同学们从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的角度去解读每一个反应方程式。非金属部分更是要以氧化还原为主,列出一个元素的常见价态,找出每个价态对应的物质,梳理这个物体现氧化还原性质的相关反应。另外,无机推断是本学期的一个小难点。

  高二学习有机的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有机推断比较难?有机推断是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在高考中有一道大题,占17分左右。首先同学们需要按照官能团的顺序复习每一个官能团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每复习好一个官能团就要在白纸上默写一遍化学反应方程式,再对照笔记看看有哪些错误和遗漏。

  复习的时候重点放在理解成断键原理和记忆反应条件上。在有机推断中,一般从三个方面获取信息:

  1.结构简式、化学式;

  2.反应条件(含新信息);

  3.题干信息及题目中文字信息。

  同时需要同学们掌握有机合成思路,有机推断中的工业流程原型往往就是有机合成流程。有机推断需要同学们多练习,下一期老师会为大家重点讲反应原理部分的备考。

  高三的期末备考我们按照分数段梳理:

  60分及以下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练习题建议先做高一高二的同步练习题,正确率允许的情况下再做综合性的练习。这部分同学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千万不要灰心,现在开始学习也不晚。

  60分到80分的同学,如果是某个模块问题比较大导致拉分严重的,以突破模块为主,在跟上学校同步复习的时候把课下的经历更多的放在这个模块上,如果问题实在严重可以找老师短期辅导一下。如果没有问题突出的模块,就要看看自己的丢分点在什么地方了。建议同学们按照学习的顺序梳理各个模块,逐个突破,注意解题思路的构建。

  80分以上的同学,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和答题语言。对于常见考点的应答方法要掌握扎实,如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的陈述、实验现象的描述、工业流程中涉及平衡的描述、元素周期律中位构性的描述等。在有机推断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可以进行一下专项练习。反应原理部分要细心,注意对定义掌握的精确性。

篇2: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金属

  一、金属材料

  1、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钢黄铜青铜:

  成分含碳量

  2%~4.3%含碳量

  0.03%~2%铜锌

  合金铜锡

  合金铅锡

  合金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优点(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酸→盐+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Fe2O3高温2Fe+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

  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①防止金属腐蚀

  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意义: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篇3: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常错点1 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 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 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 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 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 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 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

L·mol-1

辨析 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错点6 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 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 4

L·mol-1

常错点7 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 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 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 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 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 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 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 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 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 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 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 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 (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 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 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 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 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平衡)结果。

常错点17 错误地认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辨析 (1)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能称为共价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中也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2O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aOH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常错点18 错误地认为增大压强一定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辨析 (1)对于只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

(2)对于恒温恒容条件的气态物质之间的反应,若向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压强增大,但是由于各物质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是引起气态物质的浓度的改变才能影响反应速率。

常错点19 错误地认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就会增大。

辨析 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只有改变温度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才会增大,改变浓度和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时,平衡常数不变。

常错点20 错误地认为放热反应或熵增反应就一定能自发进行。

辨析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是ΔG=ΔH-TΔS,仅从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准确的。

常错点21 错误认为任何情况下,c(H+)和c(OH-)都可以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辨析 KW与温度有关,25

℃时KW=1×10-14,但温度变化时KW变化,c(H+)和c(OH-)不能再通过KW=1×10-14进行换算。

常错点22 错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不同时,水电离出的c(OH-)和c(H+)也不相等。

辨析 由水的电离方程式H2O??OH-+H+可知,任何水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和c(H+)总是相等的,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常错点23 酸、碱、盐溶液中,c(OH-)或c(H+)的来源混淆。

辨析 (1)酸溶液中,c(OH-)水电离=c(OH-)溶液;

碱溶液中,c(H+)水电离=c(H+)溶液。

(2)盐溶液中,若为强酸弱碱盐,c(H+)水电离=c(H+)溶液;

若为强碱弱酸盐,c(OH-)水电离=c(OH-)溶液。

常错点24 错误认为只要Ksp越大,其溶解度就会越大。

辨析 Ksp和溶解度都能用来描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但是只有同种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能直接用Ksp的大小来判断其溶解度的大小;若是不同的类型,需要计算其具体的溶解度才能比较。

常错点25 错误地认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相对较活泼的金属一定作负极。

辨析 判断原电池的电极要根据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具体反应分析,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如在Mg—A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Mg为负极,而在Mg—Al—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Al作负极,因为Al可与NaOH溶液反应,Mg不与NaOH溶液反应。

常错点26 在电解食盐水的装置中,错误地认为阳极区显碱性。

辨析 电解食盐水时,阴极H+放电生成H2,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H-浓度增大,阴极区显碱性。

常错点27 错误地认为钠在过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在适量或少量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

辨析 钠与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将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

常错点28 错误地认为钝化就是不发生化学变化,铝、铁与浓硫酸、浓硝酸不发生反应。

辨析 钝化是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铝、铁等金属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而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如果加热氧化膜会被破坏,反应就会剧烈进行。所以钝化是因发生化学变化所致;铝、铁等金属只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加热时会剧烈反应。

常错点29 错误地认为,金属的还原性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有关。

辨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的还原性强弱与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去电子的数目无关,即与化合价无关。

常错点30 错误地认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辨析 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必须再用碱石灰处理。

常错点31 错误地认为苯和溴水不反应,故两者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辨析 虽然两者不反应,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层颜色变浅或褪去,而苯层变为橙红色。

常错点32 错误地认为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辨析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难分离。应再用氢氧化钠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钠,然后分液。

常错点33 错误地认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辨析 苯酚的电离能力虽比碳酸弱,但却比碳酸氢根离子强,所以由复分解规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钠溶液能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

常错点34 错误地认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浓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过滤除去。

辨析 苯酚与溴水反应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虽不溶于水,却易溶于苯,所以不能达到目的。

常错点35 错误地认为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一定是醛。

辨析 葡萄糖、甲酸、甲酸某酯可发生银镜反应,但它们不是醛。

常错点36 错误地认为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辨析 高分子化合物有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几万到几百万;二是高分子化合物的各个分子的n值不同,无固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而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固定的,一般在几百范围内,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常错点37 使用试管、烧瓶加热液体时,忽视对液体量的要求,所加液体过多。

辨析 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3(1)。用烧瓶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烧瓶容积的2(1)。

常错点38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记错药品和砝码位置,称量NaOH固体时,误将药品放在纸上。

辨析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是左物右码。称量NaOH固体时,应将NaOH放在小烧杯内或放在称量瓶内。

常错点39 混淆量筒和滴定管的刻度设置,仰视或俯视读数时,将误差分析错误。

辨析 量筒无“0”刻度,且刻度值从下往上增大,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从上往下增大。观察刻度时相同的失误,误差相反。

常错点40 混淆试纸的使用要求,测pH时误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辨析 使用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时要先用蒸馏水润湿,使用pH试纸时,不能将试纸润湿,否则等于将溶液稀释。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化学常错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当高中倒计时的钟声开始响起,一段全新的旅程也即将开启。那是一个新的环境,那更是一座新的高峰!等着你去攀登!你准备好了吗?现将高考化学重点知识梳理整理如下。

  (一)概述

  1.硝酸是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2.浓、稀硝酸都有强的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3.硝酸属于挥发性酸,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98%以上为发烟硝酸),

  4.硝酸不太稳定,光照或受热时会分解(长期放置时变黄色的原因?保存注意事项?棕色瓶冷暗处);

  5.硝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不但腐蚀肌肤,也腐蚀橡胶等,

  6。工业制硝酸用氨的催化氧化法(三步反应?)。

  7.硝酸可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硝酸盐。

  8.浓硝酸可氧化硫、磷、碳等非金属成高价的酸或相应的氧化物,本身还原为二氧化氮。

  9.硝酸(混以浓硫酸)与苯的硝化反应

  硝酸(混以浓硫酸)与甲苯的硝化反应(制TNT)

  10.硝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与甘油的酯化反应

  (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殊性”及规律

  1.浓硝酸与铁、铝的钝化现象(原因及应用:钝化。常温可以用铝罐车或铁罐车运硝酸)(表现了浓硝酸的什么性质?)

  2.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都不生成氢气(原因?)

  3.浓、稀硝酸能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表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试管中粘附的铜或银用什么来洗?)

  4.与金属反应时硝酸的主要还原产物:

  (1)、与铜、银等不活泼金属反应,浓硝酸生成NO2,而稀硝酸生成NO

  (2)、与锌、镁等活泼金属反应,还原产物比较复杂,其价态随金属活泼性增强和酸的浓度降低而降低,最低可得NH4+。

  (3)、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中的作用:表现出——酸性、强氧化性(注意:定量计算中应用)

  5.稀硝酸与铁反应,如果硝酸过量,生成三价铁盐,如果铁过量,生成二价铁盐(在硝酸与铁的摩尔比的不同溶液中铁元素存在的形式不同)。

篇5: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一)分子晶体:

构成晶体的微粒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存在的微粒是分子,不存在离子。较典型的分子晶体有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几乎所有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等。

分子晶体中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分子间作用力,它是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曰?力。分子间作用力只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分子晶体一般都是绝缘体,熔融状态不导电。

对于某些含有电负性很大的元素的原子和氢原子的分子,分子间还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氢键的形成条件:它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形成,(它不属于化学键)一般表示为X?DH…Y。这种静电吸引作用就是氢键。氢键同样只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和密度,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

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没有氢键的分子密堆积排列,如CO2等分子晶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分子间作用力,以一个分子为中心,每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存在。

还有一类分子晶体,其结构中不仅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同时还存在氢键,如:冰。此时,水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水分子与之相邻。称为非密堆积结构。

说明:

1、分子晶体的构成微粒是分子,分子中各原子一般以共价键相结合。因此,大多数共价化合物所形成的晶体为分子晶体。如:部分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几乎所有的酸以及绝大多数的有机物等都属于分子晶体。但并不是所有的分子晶体中都存在共价键,如:由单原子构成的稀有气体分子中就不存在化学键。也不是共价化合物都是分子晶体,如二氧化硅等物质属于原子晶体。

2、由于构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因此分子晶体的化学式可以表示其分子式,即只有分子晶体才存在分子式。

3、分子晶体的微粒间以分子间作用力或氢键相结合,因此,分子晶体具有熔沸点低、硬度密度小,较易熔化和挥发等物理性质。

4、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的因素有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一般而言,分子的极性越大、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

5、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与分子的结构有关:在同样不存在氢键时,组成与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增大;对于分子中存在氢键的分子晶体,其熔沸点一般比没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存在分子间氢键的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比存在分子内氢键的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

6、分子晶体的溶解性与溶剂和溶质的极性有关:一般情况下,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D?D这就是相似相溶原理。

(二)原子晶体:

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称为原子晶体。构成原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共价键,由于共价键的键能比分子间作用力要大得多,因此原子晶体具有很高的熔沸点和硬度,一般不导电(硅属于半导体材料),一般不溶于溶剂等性质。

常见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和碳化硅等。

2、原子晶体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相互连接,但并不是存在共价键的晶体就是原子晶体。如:水、干冰等晶体都存在共价键,但它们属于分子晶体。

3、判断晶体类型的依据:

(1)看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对分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对于原子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是共价键。

(2)看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或硬度)。一般情况下,不同类晶体熔点高低顺序是原子晶体比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得多,硬度、密度也要大得多。

(3)依据导电性判断:分子晶体为非导体,但部分分子晶体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子晶体多数为非导体,但晶体硅、晶体锗是半导体。

(4)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原子晶体硬度大,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5、CO2、SiO2都属于第ⅣA族的氧化物,但两者的熔沸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但CO2却比SiO2稳定得多:主要是因为CO2是分子晶体,SiO2是原子晶体,所以熔化时CO2是破坏范德华力而SiO2是破坏化学键。所以SiO2熔沸点高。而破坏CO2分子与SiO2时,都是破坏共价键,而C-O键能Si-O键能,所以CO2分子更稳定。

篇6: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时钟滴答,光阴如梭。青春列车,即将再次出发。承着恩师同窗的教诲与帮助,携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与期待,现在的你即将返校开始新学年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帮助你尽快步入学习生活,为您准备了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

金属性强弱非金属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易难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不活泼金属,氧化性弱的为活泼金属阴离子还原性强的为非金属性弱,还原性弱的为非金属性强原电池中负极为活泼金属,正极为不活泼金属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电解时,在阴极先析出的为不活泼金属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由单质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来看,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比如F2 Cl2 Br2 和H2O的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非金属依次减弱)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

6、由对应最低价阴离子的还原性判断,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弱;

7、由置换反应判断!非金属强的强制弱.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高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