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知识点

篇1: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知识点
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表形态;加上外力的不断作用,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为大家整理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 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练习题
1.下列岩石中能见到气孔的是 (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2.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是指 ( )
A.各种化学元素 B.地层和化石
C生物 D.组成地壳的地层
高一地理必修1必背知识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介绍到这里了,想必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同时也一定不要忘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前做好开学的准备!
篇2: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
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a)褶皱山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b)断块山 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 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
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期末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介绍了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
是地壳表层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被破坏、改变性状的过程的总称。风化作用总是与岩石固有的、大大小小的、或明或暗的构造裂隙,以及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的化学稳定性紧密相关。
2、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叫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作用表现最为明显。侵蚀作用的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动态性和差异性。
3、搬运作用
它是外力作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重要环节,通过它把风化、侵蚀和堆积作用连接在一起。风、流水、冰川、波浪等把风化、侵蚀的产物运移离开原始的位置,就是搬运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搬运作用占优势,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则是流水的搬运作用表现明显。流水和风的搬运作用的力量和它们的速度关系非常密切(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流水所能够推动碎屑物质的最大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因此狂风和洪水的搬运作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沙尘暴、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融冻泥流等都是与外力的搬运作用相关的自然灾害。
4、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广义的沉积作用包括了沉积和堆积两种搬运物停留下来的方式。如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物质,一般当水的流速或者风速降低时,就会有一部分物质沉积(沉降)下来。而冰川搬运的物质,一般是在冰川融化的区域直接地堆积下来。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