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正误判断“20例”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正误判断“20例”

2024-12-09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正误判断“20例”

在高考化学的备考过程中,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化学反应的本质,还涉及到物质性质的变化及其分类。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本文将对常见的20个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一些扩展性的思考和应用实例。

1. 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是指那些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SO)。然而,并非所有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都属于酸性氧化物。例如,五氧化二氮(NO)虽然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但它并不被归类为酸性氧化物,而是被认为是酸酐。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2.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一定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是指那些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化合物,如氧化铝(AlO)和氢氧化铝(Al(OH))。然而,有些物质虽然能够与酸和碱反应,但它们并不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例如,碳酸氢钠(NaHCO)既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能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但它不属于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因此,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

3.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非金属氧化物中确实有一些是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硫(SO)和三氧化硫(SO),但也有一些是非酸性氧化物,如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

同样地,金属氧化物中既有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钠(NaO)和氧化钙(CaO),也有一些是中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如氧化锌(ZnO)和氧化铝(AlO)。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非金属氧化物归类为酸性氧化物或将金属氧化物归类为碱性氧化物。

4. 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各种碳氢化合物组成。通过分馏过程,可以从石油中分离出不同沸点范围的组分,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然而,汽油本身仍然是一种混合物,因为它包含多种不同分子量的烃类化合物。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5. 电解、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

电解是在外加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确实需要通电。但是,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溶液中自发解离成离子的过程,不需要外加电流;而电化学腐蚀则是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也不需要通电。此外,电离和电化学腐蚀本质上是化学变化,但电解既涉及物理变化也涉及化学变化。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6.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应是物理变化(×)

同素异形体是指同一元素的不同单质形态,如金刚石和石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变,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实际上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因为原子间的键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结构和性质。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7. 塑料的老化,橡胶的硫化,石油的裂化,铁、铝的钝化,油脂的硬化,苯的硝化,碳酸钠晶体的风化,油脂的皂化,酸和醇的酯化均属化学变化(√)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上述过程均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导致了新物质的生成。例如,塑料老化是由于高分子链的降解;橡胶硫化是通过交联反应增强了橡胶的强度;石油裂化是将大分子烃类分解为小分子烃类;铁和铝的钝化是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油脂硬化是通过加氢反应使油脂变硬;苯的硝化是引入硝基;

碳酸钠晶体的风化是失去结晶水;油脂的皂化是脂肪酸与碱反应生成肥皂;酸和醇的酯化是生成酯类化合物。

8. 颜色反应、显色反应、焰色反应均为化学变化(×)

颜色反应和显色反应通常涉及化学键的变化,确实是化学变化。然而,焰色反应是基于元素在高温下发出特定波长光的现象,主要是电子跃迁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9. 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

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溶解的过程,主要是物理变化。分解、电解、水解和裂解则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确实是化学变化。因此,这一说法是部分正确的,但并非全部正确。

10. 凡有能量变化的过程都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特征。物理变化也可能伴随能量变化,如冰融化时吸热,水蒸发时吸热。因此,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11. 晶体的熔化、水的汽化和液化、KMnO4溶液的酸化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均属物理变化(×)

晶体的熔化、水的汽化和液化确实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只涉及物质状态的变化而不产生新物质。然而,KMnO溶液的酸化涉及高锰酸钾的还原反应,是化学变化;煤的气化和液化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也是化学变化。因此,这一说法是部分正确的,但并非全部正确。

12. 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而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化学变化确实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物理变化中也可能发生化学键的微弱断裂或形成,如氢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

13. 核的聚变和裂变既不是化学变化,也不是物理变化(√)

核的聚变和裂变涉及的是原子核内部的变化,改变了质子和中子的数量,这是核变化而非化学或物理变化。因此,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14. 明矾净水、甲醛浸制生物标本、NaFeO消毒净水均发生化学变化(√)

明矾净水是通过吸附和凝聚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涉及化学键的形成;甲醛浸制生物标本是通过蛋白质变性实现的;NaFeO消毒净水是通过释放氧气杀死微生物。因此,这些过程确实都是化学变化。

15. 化学反应必定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确实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和新物质的生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例如,氢气和氧气生成水的反应不会改变物质的状态。此外,虽然大多数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但也有少数反应几乎不伴随明显能量变化。因此,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

16. 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通电时电解质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电解质在溶于水时会自发电离成离子,而不是因为通电才电离。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7. 液态HCl不导电,因为只有HCl分子;液态NaCl能导电,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液态HCl中只有HCl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导电;而液态NaCl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能导电。

18. 氢氧化钡晶体和NHCl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水解反应,熔化、汽化,NHNO溶于水,HI分解均属于吸热反应(×)

氢氧化钡晶体和NHCl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的反应、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解反应、HI分解确实属于吸热反应,但熔化和汽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反应,且它们也属于吸热过程。因此,这一说法是部分正确的,但并非全部正确。

19. 任何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会相等(√)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系统的总能量是守恒的,但由于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不会相等。因此,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20. 同温、同压下,H(g)+Cl(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无论反应条件是光照还是点燃,H和Cl生成HCl的反应焓变(ΔH)是相同的。这是因为焓变仅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而与反应途径无关。因此,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对这20个常见化学基本概念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物质变化的规律。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应对高考化学考试,还能为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考生们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真正掌握这些重要的化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