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高二下册历史检测题

篇1:北魏孝文帝改革高二下册历史检测题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建立三长制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强化提高
7.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12.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高考猜想
1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2.A 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3.B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4.D 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5.A 从时间看,4实行俸禄制,4推行均田制,4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6.D 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7.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8.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9.C 本题可用排除法。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10.C 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1.【解析】回答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回答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回答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回答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2.【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1)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3)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正确。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14.D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2:北魏孝文帝改革高二下册历史检测题
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政府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管制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4.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5.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强化提高
7.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8.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铸造的铜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10.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图: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高考链接
13.(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14.(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 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2.D 解析: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
3.A 解析:政府对手工业的管制放松,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实物交易逐渐被货币交易取代。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佣,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
6.A 解析: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
强化提高
7.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同时改革又促使民族融合加剧。
8.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说明③④。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
10.A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外延伸
11.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鞅变法的比较。(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进行回答。
【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12.【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
高考链接
1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其中第(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第(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中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最后结合材料断定土地分配是按照人口。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作答时尽可能的简练、全面。第(3)题要抓住溯源二字,即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考查,结合背景再回答改革的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北魏孝文帝改革高二下册历史检测题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小编准备了历史高二下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质量检测,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基础题
1.孝文帝改革前期,吏治的主要问题是
A官吏世袭,威胁中央政权B官吏自筹俸禄,任意奴役百姓,吏治黑暗C国家没有明确法令规范官吏行为D官吏由鲜卑族人担任
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
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发展农业生产③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④平均分配土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观点与北魏均田制不一致的一项是
A均田制有利于荒地的开垦B实行土地占有不均现象依然存在C官僚地主利益并未受到触动D农民从中并未得到好处
4.北魏均田制实行的必要条件是
A汉族地主阶级的建议B政府手中掌握一定土地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广大农民辛勤劳动
5.北魏均田制的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稳定社会②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③有利于租庸调制实行④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利益的前提下实行的土地制度B它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C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D它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7.下列改革措施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是
A整顿吏治、设立三长制B设立三长制、实行租庸调制C实行租庸调制、制定官吏俸禄制D实行租庸调制、迁都洛阳
8.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的影响在于
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展②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租调制实行的结果是
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②农业人口增多③农民负担大为减轻④赋税混乱现象有所抑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4,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力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在死一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归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制类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其迅速,与土地资源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些土地)。与此同时,后汉(指东汉)的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多,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便相对减少了。到8世纪的上半期,整个均田制制度明显地陷于崩溃。《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回答:
从性质、地位、内容、实施前提等方面概括指出均田制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均田制的作用,该制度是怎样瓦解的?
能力题
11.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为全面实行汉化政策作准备B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C打击鲜卑族旧势力D解决粮食困难问题
12.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其原因是
①迫切需要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②中原经济比北方发达③北方边境遭骚扰,不安全④有利于经略南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迁都洛阳,从统治角度看
①有利于摆脱旧势力、旧习俗的困扰②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③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④更好地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北魏孝文帝后期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②迁都洛阳③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④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
①改变旧风俗习惯②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③接受汉族文化④实行均田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孝文帝改革中,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举措有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必汉姓③与汉族通婚④改籍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B【解析】吏治问题的核心是对民众的掠夺和奴役。2。A3。D【解析】通过均田制,农民得到一定土地。4。B5。D6。D7。B8。D【解析】结合改革内容分析改革的影响,关键是对改革内容的正确分析与认识。9。D
10.答案:
①性质、地位: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形式之一。
内容:政府将土地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成年男子,一部分归私人所有,一部分死后归国家所有;不触动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利益。
实施前提: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人口普查、登记;土地定期再分配。
②作用:防止土地和农民成为地主私有;有利于稳定中央财政收入;有利于农业发展。
崩溃: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大量土地日益成为永业田归私人所有;皇帝赏赐土地增多,政府可供分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解析】本题以土地分配为题,考查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一定理论要求。
能力题
11.B【解析】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加强对中原黄河流域的统治。12。D13。A14。D【解析】理解教材基础知识。15。A16。D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高二下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质量检测,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