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篇1: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怎样进行,复习质量和效果才更好呢?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环节:
一、四个专题化
(1)考点专题化:这是二轮复习的核心和灵魂。研究高考,找出考题与考纲的内在关系,体验、感受、领悟高考命题规律。重点分析高考问答题答案的合理性、必然性、逻辑性。列考点清单,对考点内分外扩,能从任一考点出发,推理出其他考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考点归类。对考点分门别类,如“是什么”类考点、“为什么”类考点、“怎么办”类考点。
(2)热点专题化: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可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3)训练专题化:抓小放大,进行选择题系列训练,对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评讲专题化,把相同、相近考点热点合并评讲,如民族团结问题。
(4)方法专题化: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辨析型简析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借助《600分专题高中政治》系列,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如哲学中的“特点”一词,可用矛盾特殊性、物质决定意识等考点。
二、注重整合
复习中要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即使知识点背得再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仍处于零乱状态,没有连成线,还是容易因某些疏漏而造成遗憾。
例如,对于哲学常识部分的复习,必须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对于每个知识点,学生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三、时事热点问题
做好时事、政策的搜集工作,解读社会热点,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迎考的重要内容。政策及热点专题教学是开阔学生视野,系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基本知识,把握国内外时事热点的来龙去脉,掌握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在高考二轮复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四、突出能力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只要背会教材上的黑体字就行。从近些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现在考试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而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突出对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建立在对知识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审题的训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因此在复习课和评讲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审题,结合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评讲。
五、突破“高原现象”
一轮复习重心落在考点知识的解读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全面、细致地掌握考点知识。二轮复习的重心则落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领悟上。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恰当地确定核心概念,做好概念分级工作,研究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把握原理,梳理观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将考点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习题训练培养比较成熟的学科思想、方法、能力,掌握学科认知活动的规律,扩展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突破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政治的复习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在二轮复习时,已经距离考试非常近了,不能盲目的复习。
篇2: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1.把书读厚: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让学生根据《考纲》的考点逐个扩充内容,对每一个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典型例题”“热点应用”“易错点”的环节去回忆或者默写,做到“把书读厚”,逐个考点过关,做到“捡遗拾漏”。
2.把书读薄:对于已经熟悉掌握的考点可以标明已经掌握的符号(例如“√”),对于不太熟悉的考点做好不太熟悉的符号(例如“?”),对于没有掌握的考点做好没掌握的符号(例如×)。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对于已经掌握的考点,我们可以暂时不太理它,对于其他两种情况,我们要花时间去掌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书读薄”。
3.把书读牢:要把知识点牢记,必须构建知识一个网络。在对考点各个击破以后,我们还必须把各个考点整合成知识面,串成知识网络,这样有利于我们系统全面牢固的掌握考点。我们要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选修的内容,一课课整理出知识结构图,做到全面梳理知识。这一环节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当然,老师必须首先做一个示例,并且指导学生构建),要求学生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让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做到“烂熟于心”,随“点”随“到”,犹如电脑一般,鼠标一点,“记”上心来。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模块,可以把全书划分为“哲学基础知识(1—3课)”“唯物论(4—5课)”、认识论(第6课)、辩证法(第7、8、9、10课)、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辩证法部分可以分为“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四课;联系又可以分为“联系的定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联系”等若干知识点;发展又可以分为“定义、普遍性、发展的两种状态、趋势”等若干知识点。
(二)各种题型解题技巧和训练(把书读好)(建议用时30课时)
在熟悉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规律,提高我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和应试能力。综观十几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等客观题、还是“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40题哲学材料题、41题经济生活图表类题)”等主观题,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答题要求和规范、规律的。掌握了各种题型的答题规律,那么无论题目材料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游刃有余,同时,通过系统训练,精练巧练,熟能生巧,既掌握了解题技巧,又巩固了基础知识。当然,技巧再好,根基还是在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熟悉掌握。所以,我们在强调掌握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的同时,更强调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本环节的目的:在第二轮复习的“各种题型解题技巧和训练”环节中,我们要通过各种题型解题技巧的讲解,强化训练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通过本环节的训练,我们要达到这些目的:(1)答题的规律性,要通过练习检测与评讲结合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答题的规范性。平时练习要像考试一样认真对待,严格按照各类试题的要求规范作答,要规范政治术语的使用。(3)训练的矫正性。针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有针对地加强某一方面的训练,以弥补克服学习点和缺陷。
2.本环节的内容设置安排如下:
(1)单选题解题技巧讲解和专题训练
(2)多选题解题技巧讲解和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模块,经济生活选择题专题训练、政治生活选择题专题训练、文化生活选择题专题训练、哲学生活选择题专题训练。通过这些训练既锻炼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3)简答题解题技巧和训练。简答题训练必须包括选修部分的内容。
(4)辨析题解题技巧和训练。
(5)哲学类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和训练。
(6)经济类图表题解题技巧和专题训练
(三)关注热点,了解时政(把书读活)(建议用时14课时)
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同学们在夯实基础、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还必须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经常进行联想:这些热点问题可以用哪些学过的《经济生活》知识去分析?可以用哪些《政治生活》知识去思考?符合哪些哲理?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使所学书本知识与社会热点有机结合,以此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注意:
1.热点专题应进行筛选,不能太多太泛,要精。选择专题的主要依据:(1)中央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例如十七大的“新”提法,“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2)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即谁最“热”;(3)发生在我们周边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例如猪肉涨价……,股票、银行利率调整、传统节日放假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等。
2.对热点专题的掌握要精炼、规范。时政热点的专题不要搞得太多,一般不超过l5个热点。讲解不宜讲的过多、过细,而是应该多做相关的练习来掌握。教师对热点背景材料要进行整体介绍,讲精神、讲梗概,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该热点的全貌,热点的切入只是从最相关的知识点切入,没有必要分别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个角度切入分析。发给学生的热点专题材料,也要尽量简明,把主要问题通过几个要点准确地说出来即可,这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
3.对时政热点中的关键词要加以落实,让学生牢牢记住,并学会运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主要是把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就需要用教材的语言和热点的核心语言来组织答案要点。对时政热点中关于中央文献或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一些权威性、经典性,核心性、代表性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高考阅卷时,在相关的题目中,考生只要是答上这些关键词语,就成为答案的亮点,也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回答主观题时,切忌脱离课本知识只用热点词语回答。
总之,同学们只要认真重视二轮复习,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关注热点,我们的政治成绩在二轮复习之后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
篇3: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政治:梳理相关知识掌握答题方法
●题型归类。二轮复习有必要对高考政治主客观题设问的基本类型作一个盘点,对每一类型设问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进行揣摩、把握、针对性训练,进而准确、熟练掌握每一种设问的答题要领。考生只有对各种设问类型了然于胸,才能在考试时从容应对。
●方法归类。二轮复习要对平时做过的题目,从解题方法方面进行归类分析。不同类型的题目,虽然特点有异,思路有别,但又会存在一些共性的解答方法,如材料分析法、角度分析法、主体分析法、意图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热点归类。时政热点历来是高考政治试题的重要依托点。备考复习中需要考生对自己平时做过的题目,按热点做一些归类。
●失误归类。二轮复习要将考生在主客观题答题中失误的原因进行归类。从审题、解题到答题的每一环节上提高增分点。
篇4: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图表题在政治考试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图表的解答题技巧可以概括如下:图表题解答有技巧;横看纵看加注脚;比较分析是关键;相关知识不可少;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下面是图表题解答技巧,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一)横看纵看加注脚 就是要学生答题时看全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对于表格式的图表题要看横格中的内容:数字,标题等。
标题是对整个表格内容的概括,往往对表格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仔细看标题很有价值。纵看是看表格中纵向相互关联的内容,对于其他图表题则指全面地看所给的信息即可。注脚不能以规范的形式放在表格中,但又是解答此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解答题目有补充的提示作用,切不可忽略。
(二)比较分析是关键 比较分析是对材料进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读取图表中的信息,信息对于比较分析非常重要。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于多个图表构成的图表题还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图表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相关知识不可少 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一目了然了,这时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把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所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上,弄清材料所能联系到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知识是什么。
(四)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 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设问的方式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提问的不同答案的要求也不同,需要的知识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弄清问题后大致建构一下,让自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再组织语言。
篇5:高考政治第二轮高效复习策略
1、题枝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
(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
2、题枝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
(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
3、因果相悖者不选
(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4、题枝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
(抓住题干的本质)
5、题枝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
(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
6、题枝和题干矛盾者不选
(筛选正确的题肢)
7、题枝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
(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
8、正误相混者,即题枝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
(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
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
(认真审题)
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枝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