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篇1: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落实课标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 原因: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①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④三纲五常学说;⑤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
3、巩固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政;②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完备的教育系统,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思想。
4、历史影响: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更有利于政治和精神上控制百姓;②其宣扬的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③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从此在政治上占据正统地位,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④消极影响是禁锢了思想,扼杀了才智。
篇2: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篇3: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本文题目:高二历史下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训练试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典型例题】
例1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J##Y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解析】本题是多种能力综合考查题。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汉初统治者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理解本段材料。
【答案】B
例2、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解析】本题以特定的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要求阐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因果关系。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经历了创立、发展、遭禁、提倡、改造、独尊等曲折过程。正确认知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儒家学派的发展史,有助于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经历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历史阶段性特点加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割据诸侯割据称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推动了诸家蜂起和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的儒家学派由创立到继承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派。它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和社会理论的精华。秦统一后,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家学说成为专制主义皇权的理论依据。儒家学派受打击甚至被禁止,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极端严重摧残。西汉初年,儒家学派从秦代被摧残压抑状态中开始复苏,但尚未被重视。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的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适应了当时政治大一统的需要,统治者开始提倡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为汉武帝采纳。董还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解放与发挥,这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有积极作用。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儒家思想已有所不同,它吸收了法家、道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经过改造,成为新儒学。至此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家学派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2)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3)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A
2.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
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
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
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
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
5.贾谊(前200~前1)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
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
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8.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张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天令人谓命,命非圣人不行。
(《董仲舒传》)
材料二:建武十一年光武帝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董仲舒把天比做什么?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反映的光武帝的措施是什么?目的如何?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9.①万物的主宰。巩固中央集权,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②措施: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共同点:为统治者服务。
三.问答题
10.比较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的统治思想的主要差异。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分析评论儒家和法家的统治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不同影响。
10.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统治思想的差异:儒家:认识到人民力量,民为贵,君为轻。 行仁政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法家:强调君主的作用,主张国家大权集中于君主。主张法治,强调用严厉刑法镇压人民的反抗。秦统一后,法家统治思想成为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治,进行焚书坑儒,实行严酷刑罚的理论依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在当时适应了政治上的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则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酷刑罚,横征暴敛,民怨沸腾,结果,秦朝建立统一政权后,只经历短短便被人民推翻了。
汉朝建立后,统治集团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威力,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农民得到一些土地,不侵犯农时,放宽控制,减轻刑罚。即儒家所主张的实行仁政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国力强盛,统治时间比较长远。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
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D
2.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唯心主义的谶纬之学 C
3.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D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
5.下列有关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其天人感应的学说导致君主权力过渡膨胀
C汉武实采纳这一学说的根本原因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其骨干思想来自《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D
三.问答题
6.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并指出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6.(1)地位:战国时倍受冷落,秦朝时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2)原因: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冷落。②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历史潮流的发展,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③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等内容,糅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3)特征: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篇4: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1.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以《公羊春秋》“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改造儒学,儒学神学化
①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灾异谴告,神化专制君权,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三纲五常”,维护等级秩序。
3、影响: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二历史:汉代思想大一统
1.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A
2.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A
3.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
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C
4.黄老思想的基础是
A黄帝的学说 B早期的道家理论 C墨家思想 D阴阳家的思想B
5.贾谊(前200~前1)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A
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B
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D
8.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①孔子的儒家学说②《公羊春秋》的大一统主张③法家思想④黄老之学和阴阳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A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