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攻略

篇1: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攻略
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
考点2神经冲动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①传递过程:
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小泡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
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某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
②特点: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可双向传导
2.突触的结构特点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通过突触结构完成,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1)运动性失语症(S区):能看、听,不会讲
(2)听觉性失语症(H区):会讲、看、写,听不懂
考点3动物激素的调节
1.血糖平衡的调节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增多;
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A;B;C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考点4动物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
如,促性腺激素促进鱼类产卵。
篇2: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攻略
3.5生态系统
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海洋、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B、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D、分解者:(1)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2)作用: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就是顺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考点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简单地说,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处: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能量。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物质循环概念和特点
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特点: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重复利用,反复循环;全球性
4.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体内各种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转移是以含碳有机物(食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网)进行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
考点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如萤火虫发光。
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如信息素。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如蜜蜂跳舞,雄鸟“求偶炫耀”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考点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的本质(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植被破坏、食物链破坏、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篇3: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攻略
3.6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点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这就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考点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CO2→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氟利昂)、酸雨(SO2)、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考点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有其生存功能,即间接使用的价值。
潜在使用价值:指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我国中草药的使用价值,在开发利用之前,也是潜在的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