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物理试题深入评析

篇1:北京高考物理试题深入评析
物 理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发挥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今年物理学科命题首要关注的内容。
北京高考理综卷物理学科命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保物理学科高考平稳顺利。具体总结如下:
一、回归教材,引导中学学生阅读思考教材、教师研究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篇2:北京高考物理试题深入评析
北京高考理综部分的考察刚刚结束,这一年是北京新课标改革后的第二年,从北京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的情况来看,新课标的考试更加注重从物理的迁移能力上进行考察,基本原理来源于课本,考察方式来源于生活,既符合考纲要求,又能很好的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突出重点热点知识,实现平稳过渡。
北京高考理综物理部分选择题涉及到了原子物理关于β衰变的考察,光学杨氏双峰干涉实验,如何增加条纹的宽度,考察的是书上的基本公式。万有引力的考察集中于稳定轨道的考察,重点在同步卫星的分析,电学题目的考察为串反并同,考生可去新东方网上搜索专门的此专题的文章,四个字的口诀就可以搞定,最后一个选择题为合理性题目的考察,主要从单位,极值等方面进行考察,总体来看选择题的考法是比较简单的。
对比的北京高考物理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第13,14题往往是选修3-5知识的考察,集中于原子物理,光学,相对论,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比较前沿的物理知识,涉及到的都是大学才需要展开去研究的领域,因而这部分知识在考察时重点强调对于基本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之后也很可能沿袭这样的考察方式,因而考生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重在了解和记忆,可以说是物理部分的送分题。这属于第一种送分题,送分题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到大家都会做,另外一种是难到大家都不会做,第一种送分方式由于其降低了考生之间的区分度,因而很可能被逐渐的淘汰掉。而第二种则非常考察考生的迁移能力,类比能力,归纳能力,可能成为之后考试的主流方式。而15题,16题,17题则更多的着眼于估算,天体物理,机械振动机械波的考察,难度一般,还是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多增加了一些计算的部分。18,19,20多是对于电磁学问题,信息题,合理性分析,斜面问题,甚至是大综合的形式来考察,难度相对较高,要求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建模划归能力,难度相对较大,考生需在高三提前进行针对性训练。
北京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的实验考察的是动量守恒的验证,此考法多次在近期的模考题出现,可以说是非常重点的内容。同时对于万用表的考察也是基于万用表的基本使用,总体难度不大。
实验题目的考察往往是一力一电的形式,力学主要是针对纸带的处理,如根据纸带计算加速度和速度,而加速度和速度是力学最重要的两个量,一个促成了受力分析,一个促成了能量转化,因而是考察的核心内容,一般的陷阱设置在点的选择上,纸带测量的处理上,另外一个是基于斜面问题的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和动能定理的验证,第三种则重点是平抛实验为基础的平抛规律的研究,动量守恒的验证及变形。电学实验则集中在器件选择,电路连接,误差分析等方面,重点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半偏法,改装和校准及部分电学实验的拓展,如A-A法,V-V法测量电动势和内阻等。
北京高考理综物理部分的计算题第一个为单摆的考察,这是近几年考试中一直被忽略的一块知识,依然属于基本模型的考察,第二题考察信息题的带电粒子在有界场中运动的考察,利用点题班的口诀可以处理掉这类题目,最后一个题有很大的更新,考察电势分布及电荷运动,这个利用点题班上讲的图像转化思想可以做出分析,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计算题第一题往往是力学模型的考察,如平面平抛运动,斜面平抛运动,竖直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及涉及到的非光滑曲面的功能转化问题,以这些基本的力学模型来展开。另外第一个计算题涉及到电学时,往往是简单的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过程中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电动势分析及电势差分析,及带电粒子在简单的纯电场或者纯磁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及圆周运动。计算题的第二题往往是信息题目的考察,重点考察考生把物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来,本身难度很低,属于应用题的范畴,但是很多考生备考时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导致这类题目成了考生夺取高分的很大的一个阻碍,不过这种引导的趋势还是值得提倡的,符合格物致理的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分析能力考察的方向。计算题的第三题,往往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比较紧密,及的最后一个计算题都是针对连续作用过程中的不完全归纳法的考察,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典型结合,或者是图像转化思想的应用。
总体来看,北京高考物理选择题难度一般,实验题扣准主流,计算题花样翻新,难度略有提升,总体难度实现了从的平稳过渡。
篇3:北京高考物理试题深入评析
今年高考刚刚结束,第一时间就有学生打来电话报喜,拿到试卷之后,我自己也认真做了一遍,感受与学生一致,虽然因为北京高考两年一变的规律和今年考试说明的更改,在试题的知识点布局上有较大调整,但是整体难度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总体来说,今年北京高考物理试卷的特点如下:
一、考查知识纯粹,没有复杂模型或过程
这也是以来,北京物理试题一直秉承的风格。要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外界看来这是对北京的考生“放水”,试题难度看上去很低,但殊不知,这样的考查方式才符合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的目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不用考虑熟练度的问题,而是享受物理思考的乐趣。
二、注重基础概念和基本物理思想的考查
今年的试题虽然整体难度较去年低,但是区分度还是很高的。比如选择题最后一道20题,考查的是多光子的光电效应问题,而高中给学生教的都是单光子的光电效应,很多老师教的过死,只注重做题,不注重对于产生原因的解释,考生看到这道题大多数都会直接套公式,肯定以为自己做对了,但其实答案却是B,往年难度系数在0.58左右,今年预测会在0.4左右。再比如今年整套试卷看上去没有考查万有引力,但其实选择题18题就是借用电子绕核旋转来考查万有引力中的卫星模型,虽然不难但是却考查了学生的类比思想。另外,23压轴题三问居然破天荒的考查了三个概念证明:分别是电流的微观定义、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以及气体压强,着重考查学生对微观离子流的理解,这在全国各地的试卷中都是比较罕见的,学生即使刷了再多题,背了再多模型,如果不关注自己学的物理概念是怎么来的,一样做不出来。这点已经成为北京物理试卷的风格,并已经成型,相信会一直持续下去,并对目前高中的物理教学造成深远影响。
三、注重图像的考查
这是北京卷一直以来的特点,今年在实验题最后一问和大题第二道22题都出现了图像,不过对图像的考查更加深入,不再是以图像来描述物理过程,而是要求学生利用图像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也是大学对高中物理实用性的一致评价,相信在以后的高考中还会依旧坚持。
四、试题在高分段的区分度较好,但是对于中低分数段的区分度一般
今年试题中的20题,21题最后一空,23题会对中档学员造成较大困难,但是对优秀学生来说会觉得极其简单,尤其是学习过自主招生或者竞赛的学生。可以预期今年物理的平均分绝对会提升,但是高分段不会有太大变化。
五、考试说明中出现的新模块热学考查力度较大
今年关于热学知识的考查有两部分:一是选择题第一道13题,二是大题最后一道最后一问。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虽然23题方法是考查的动量,但如果老师没有在热学部分详细解释过气体压强的产生,考生对于“向各个方面碰撞的几率相等”这个条件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导致最后结果出错。
六、计算量较小,不强调考生的熟练度。这点不再赘述
在连续三年之后,北京物理试题的风格趋于稳定,我们目前在高中阶段强调熟练度和模型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目前的高考形式。在整体难度下降,注重物理概念和思想考查的大方向下,明年的考生可以关注以下几条:
1.关注于“对不对”而不是“会不会”
在之前学生总是对于自己不会的题更加关注,而对于第一遍做错,但是看到答案就恍然大悟的题目,漠不关心。这种学习习惯很不好,如果不去反思第一遍明明会为什么还做错,优化自己的做题习惯,提高做题正确率,那么面临目前80%以上中低难度题目的高考,会吃很大亏的。
2.脱离题海,学会思考:
做题是必须的,但题海是需要回头的;学习模型是必须的,但看到题目不经思考就套公式是不对的(比如今年的20题会让很多学生哭的)。在一轮复习中,不能再是只通过做题来回顾知识,而是要把做题的时间省出来一些,去思考和自己推导学习到的所有概念和模型,把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概念,真正通过思考与推导变成自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