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篇1: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为了方便高二的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高二地理人口的变迁知识点汇总,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篇2: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人口再生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
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人口再生产的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国家类型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类型
发展中国家
低
低
低
现代型
发达国家
高
低
高
过渡型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各自存在一些特点。
尽管许多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处于同一水平。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人口再生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3: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注意:(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应结合实际材料从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图64:
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因素也经常影响人口迁移。
③生态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污染、气候变干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导致环境移民。
④战争、国家政策(如我国西部大开发、边境开放等)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现代人口迁移类型分析
①科技移民:高素质人才为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科技移民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经济的双重损失。
②劳务输出:廉价劳动力为寻求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或部分富裕的石油输出国。劳务输出解决发达国家等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缓解本国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③国际难民:战争、政治、环境难民为躲避战争、政治迫害等流向和平或邻近国家。国际难民增加了迁入国的人口和环境压力。
(3)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一方面是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①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会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②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城市功能分区
(1)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基础,城市的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一方面城市功能区有对历史的继承(如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
②经济因素: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而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原因。
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等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与高地和文化区相连,低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和工业区连在一起。
④行政因素: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城市经济发展,引导或划定不同功能区。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
(2)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分析
①根据空间分布判断:市中心、交通干道交会处为商业区,城市外围为工业区,中间道路两侧或市中心交通不便的位置形成住宅区。
②根据地租水平判断:地租最高的位置为商业区,其次为住宅区,地租最低的位置为工业区。
③根据环境要求判断: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高级住宅区布局在远离工业区环境优美的位置。
2.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叠加现象。
1.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城市化标志分析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
②逆城市化标志: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心区萎缩;工业向郊区迁移;郊区建有大型商场和绿地;城区与郊区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
③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带或城市群。
(2)城市化原因分析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
②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逆城市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条件变差,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等等。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平整土地、绿化环境、修建水利工程等。
(2)不利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改变大气水热状况(热岛、雨岛效应);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等。
②对城市环境: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等。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③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
④拓展交通,建立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⑤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⑥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废水。
城市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改变地表形态,破坏地表结构,可能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2)影响城区的大气环境,改变气温和降水状况,造成大气污染;
(3)改变城区的水文状况,水污染加重;
(4)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5)耕地减少,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注意:(1)城市建筑物高度从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而是城市化的延伸。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人口与城市化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4: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三者不同的组合型式,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由这两者的变化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要素。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发展变化是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因而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 它是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征是极高的死亡率与可补偿死亡率的高出生率以及极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
2.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 它是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相结合而形成的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逐渐稍有延长。
3.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它是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相适应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相结合而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转变,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差异,人口变动的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并不存在着一个可以标志某种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转变的明确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及相应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水平值。不同国家、不同发展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各有其特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在机器大生产时期便逐步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的转变。这基本上是一种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自发性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理论就产生于这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之中。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则表现为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死亡率首先开始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高出生率却难以随死亡率的下降而相应下降,从而出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人口快速增长时期,然后再逐步向现代类型转变。而在向现代类型的转变中、一般都要借助于对生育行为的诱导与干预。
为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联合国曾根据世界各国人口生育、死亡水平的情况,把人口转变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时又对生育率的转变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法。如果大致归纳起来,可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概括为:
第一阶段:即转变前阶段,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在6.5以上,平均预期寿命在45岁以下,人口增长速度缓慢。这样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传统型。
第二阶段:即前期转变阶段,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开始下降,且后者先于前者,总和生育率在4.5~6.5之间,平均预期寿命在45~55岁之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这一阶段主要以死亡率的转变为标志,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第三阶段:即后期转变阶段,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加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介于2.5~4.5之间,平均预期寿命在55~65岁之间,人口增长速度下降。这一阶段主要以生育率的转变为标志,人口再生产类型亦属于过渡型。
第四阶段:即转变完成阶段,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在2.5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65岁以上,人口低速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
一、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自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条件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在近内先后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其间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
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旧中国,战乱不断,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缓慢。解放前,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当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转变前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好转,人民的生活水乎得到普遍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到已降至10.8,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57岁。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转变,即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的转变前阶段进入了新中国的高出生、较低死亡、人口快速增长的前期转变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两次高峰期。在此期间,尽管出现过1958~人口增长的特殊情况,但总的来说,人口死亡率在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逐步提高,妇女生育水平一直居高不下,自新中国成立至代未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接近5.8,且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是自代以后至今,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生育率开始显著下降,死亡率继续稳步降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历经后期转变阶段后迅速进入转变完成阶段,这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历史上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转变。这一阶段的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目前的近70岁,人口出生率由代的35下降到代前7年的平均18.41,同期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左右的水平。可以说,代以来至今,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按照前述的划分标准,从总体上说已进入了现代型的转变完成阶段。
二、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特点
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自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经历的两次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第二次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更是由于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然转变。当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促进人们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认识和改变传统生育观念,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这一转变的实现更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总的说,由于社会经济与政策背景的不同,中国的人口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认真分析和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指导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快、周期短
北欧、西欧各国是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最早从而人口转变也最早完成的国家。但它们的转变是缓慢的、渐进的,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些国家的死亡率从30~35的高水平降到10左右的较低水平,大约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出生率从30左右下降到20左右,长的如法国用了70多年,短的如英国也用了近。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从的20下降到的10.8,只用了8年时间,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瑞典的死亡率从17下降到10经历了时间,英国用了。再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4岁,根据对3000多万人口的调查,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57岁。据对26个省、市近1亿人的调查计算,又上升到了68.18岁。不到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而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数据计算,其平均预期寿命由40岁左右提高到65岁左右至少用了1的时间。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更为缓慢。如印度1951~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40岁左右,到1970~间,平均预期寿命仍在50岁以下;埃及1950~人口平均
预期寿命在42岁左右,到1970~只达到了52岁左右。可以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这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的看,中国人口死亡率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同样,新中国的出生率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从50和代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20以下,仅用了的时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进入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从的5.44下降到的2.24,再到代的平均2左右的水平,说明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是很快的。与此相比,国外如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虽然一般认为下降得也不慢,但从5.11降到2.22,还用了时间。至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生育率下降的时间则更长。
(二)中国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
中国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区之间不平衡 根据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0%抽样数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和生育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和生育率在2和2以下的有8个省市,这8个省市人口共为2.809441亿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24.78%;总和生育率在2.01至2.90的有18个省和自治区,人口共为7.932387亿人,占总人口的69.97%;总和生育率在3以上的有4个省区,人口共为5395.75万人,占总人口的4.76%。总和生育率最高的西藏比最低的上海要高出1.68倍。另外,不仅在省际之间,而且即使在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2.城乡之间不平衡 我国城市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目前已经下降到1.2~1.3的水平,而农村平均一直比城市高1倍多。这表明城乡之间总和生育率的差异是很大的。
3.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之间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虽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但在中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我国文盲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大学水平的要高出1.66倍(),而高中水平的已达到目前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1.9)。
(三)中国人口转变的可逆转性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已实现的人口转变从总体上看是不可逆转的。例如,尽管有的国家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如法国等,但是仍然未能逆转其人口转变的总趋势。又如,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有过短暂的婴儿热时期,出生率回升,但它也并不能真正改变其人口低增长的长期趋势。这些国家从代以后人口增长又恢复到低速的格局,以至出现零增长,直至负增长。而现阶段在我国则不同,由于现阶段的生育政策同群众的生育意愿尚有差距,只要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放松,出生率就会回升,人口形势是随时可以逆转的,在农村更是如此。这说明目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反弹潜力,业已实现的人口转变也仍有某种可逆转性。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下册人口再生产知识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人口再生产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的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生产类型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有很多共同之处。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战乱频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变化较大。人口出生率稳定在高水平,经常出现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农业社会需要多生产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人口也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过渡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节育措施的出现,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增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例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现代型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趋于低水平并且逐步稳定,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时还出现负增长现象。总体上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洲的德国。
地区分布
从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崎岖的人口死亡率虽然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人口再生产率
一代妇女所生的女儿数同这代妇女人数之比。又称人口繁殖率。它表示平均一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女孩数。有粗再生产率(又称总再生产率)和净再生产率之分。粗再生产率表示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女孩数,没有考虑这些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因素。净再生产率是扣除女孩在到达母亲生育她们的年龄时的死亡数后,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能接替生育的女孩数。人口再生产率是假定一代人计算的。所谓假定一代人是把一年内各种年龄指标看作是一批人一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相应指标。
计算方法 首先计算年龄组生育率(1岁组或5岁组),然后将各年龄组生育率合计,得出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是说明假定一代人平均生育的孩子数,包括男孩和女孩。将总和生育率乘以出生中女婴比例 (一般取0.485)就得出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各年龄组生育的女孩数乘以女孩活到母亲生育自己的年龄时的生存率,扣除死亡人数后即得净再生产率。(见表)人口再生产率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出下列指标
总和生育率=0.528825=2.644
粗再生产率=2.6440.485=1.282
净再生产率=0.4883650.485=1.184
中国总和生育率为2.644,意味着按条件,平均一个妇女一生将生育 2.644个孩子。粗再生产率为1.282,表示下一代育龄妇女将比母亲这一代增加28%。净再生产率为1.184,表示扣除死亡后到达母亲生育自己年龄时女儿人数将增18%。净再生产率表示两代妇女的比例关系,如果等于1,说明接替生育职能的女儿一代的人数等于母亲一代,人口再生产处于增减相抵的静止状态。如果大于1,意味着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增加,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将趋于扩大。如果小于1,说明女儿一代人数比母亲一代人数减少,人口再生产规模将趋于缩小。计算人口再生产率对研究和预测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有重要意义。
平均世代间隔 指母亲一代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或者说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龄。计算方法是各年龄组扣除死亡数后的生育率(或生育人数)用母亲年龄组中值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结果即是平均世代间隔。如前例,中国人口平均世代间隔为 平均世代间隔说明人口增长率固定时母亲一代与女儿一代平均间隔长度。一般说,早婚和早育的地方,平均世代间隔时间短;反之,则平均世代间隔时间长。平均世代间隔一般在左右。
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 指母亲一代和女儿一代平均间隔年限内平均年增长率。人口生育率的上升或下降因受年龄结构等因素影响,还不能立刻反映在实际的自然增长率上来。为了消除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反映真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就需要计算人口内在的(或真正的)自然增长率。计算方法是将母亲和女儿两代之间的增长率(即净再生产率 0用平均世代间隔( )开方,求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人口内在。在前例中,净再生产率为1.18,平均世代间隔为27.,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这表明女儿一代每年以6.06的速度增长。
人口再生产率、平均世代间隔和人口内在的自然增长率都是建立在稳定人口理论的基础上的。这些指标是在到达稳定人口状态后的情况。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地理人口再生产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人口再生产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的。以下是第一单元人口再生产知识点,请大家学习。
生产类型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有很多共同之处。按照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出以下四个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加上战乱频繁,人口死亡率高,而且变化较大。人口出生率稳定在高水平,经常出现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促使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农业社会需要多生产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生率仍然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人口也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过渡型
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大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而且降幅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上节育措施的出现,出生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使得同期的出生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人口增长迅速。总体上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例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现代型
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特别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不断下降,趋于低水平并且逐步稳定,死亡率稳定在低水平,人口增长趋于低增长或者零增长,有时还出现负增长现象。总体上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目前,这一类型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欧洲的德国。
标准类型
国际人口组织研究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演变历程,发现芬兰人口从18世纪代到20世纪代的变动情况,堪称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代表性例子。
前工业化时期,芬兰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例如1782,出生率平均高达3.8%,死亡率也高达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增长速度缓慢。
工业化开始后,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1825期间,死亡率下降到2.4%,出生率仍在3.8%的水平上,结果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1.4%,人口再生产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死亡率继续降低,人口出生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10期间,人口死亡率已降到1.7%,出生率也降到2.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增长速度放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是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降到了很低水平,1970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1.0%和0.3%,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典型的现代型。
地区分布
从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崎岖的人口死亡率虽然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因此总的来说,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特点编辑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并不同步,各自具有一些特点。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多年为负增长。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0.2%的低水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之间。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大洋洲其他国家、非洲国家是过度型的典型。非洲国家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高达3.8%和2.4%,其中一些国家的出生率接近或超过5%,自然增长率接近或超过3.5%。
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达2%以上,自然增长率超过2%。某些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正在或者已经进入现代型,例如韩国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等。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速度较快,目前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低出生、低增长的现代型。
篇7: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中国的人口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为12.95亿,
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
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
小。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目前,
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④人口老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发展很快。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补充]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①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②城市化发展较快。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④老龄化进程加快。⑤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⑥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
2、中国的民族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民族的地区分状况: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学科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8: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小编准备了高二地理下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美国、加拿大成为外籍劳工最大的聚集地的原因:
(1)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优越
(2)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美国五大湖地区老人往西部和南部迁:
(1)西部和南部气候适宜,自然环境好。
(2)五大湖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环境污染重。
8、人口移动产生的影响:
对迁入地:利:(1)提供大量劳动力,节约教育培训费用
(2) 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不利:(1)就业压力加大
(2)对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3)社会治安、交通、住房等增大
对迁出地:利:(1)缓解人地矛盾,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加强与外界联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利:造成人才外流。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
(2)交通(3)文化教育(科技) (4)政治中心 (5)开发历史
应用:※东亚、南亚为人口稠密区: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2)开发历史悠久。
9、环境人口容量远大于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10、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的丰富程度(首要因素)(2)科技发展水平
(3)经济发达程度(4)对外开放程度
(5)人口受教育水平(6)消费水平(负相关)
应用:※总体上看,我国西部人口稀疏,东部稠密,从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角度看,你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基本合理。理由:东部较西部地区(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2)科技发展水平高;(3)经济发达;(4)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5)人口素质较高;故环境承载力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下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9: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10:高二地理人口知识点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