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2025-07-21
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篇1: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命题意图:全卷由文学常识、选文阅读(课内2篇、课外1篇)、作文三部分构成。本测试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墨子“兼爱”“非攻”观点的理解,同时对旧的文言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的知识点加强掌握。

一、填写下列文言常识(每空2分,共16分)

1、墨子,名翟,时期__ 家、__ 家、学者,__ 学派创始人。

2、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所以常被誉为__ 。

3、《墨子》一书是 __ 、__ 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兼爱》主要告诫告诫世人要懂得 __ ,《非攻》主要体现了墨子 __ 的观点。

二、选文阅读(共74分)

(一)阅读短文,回答5-10题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 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人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5、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分)

(1)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2)辩其故也

(3)苟君说之

(4)破碎乱行

6.写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及意义(10分)

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人必从而爱之

此何难之有

而 人必从而爱之

蹈火而死者

7.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义(6分)

(1)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2)苟君说之

(3)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8、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富必侮贫

C、强必执弱

D、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9、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韦以带剑

B.是其故何也

C.出以践于朝

D.此何难之有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5分)

(2)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5分)

(二)阅读短文,回答11-15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为大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得:捕获、抓住。

B.以亏人自利也。 亏:损害。

C.罪益厚。 厚:大、重。

D.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假使。

1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

B.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其不仁兹甚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A、今王鼓乐于此

B、众闻则非也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窃其桃李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3分)

A.杀一人,谓之不义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C.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D.孟子将之楚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5分)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5分)

(三)阅读短文,回答16-18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对面)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终)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求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恐为操所先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18、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分)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ù)?(5分)

三、作文(60分)

请就你对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的理解,并以此为话题,谈谈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及价值。

作文要求:1.观点明确,立意自选,题目自拟。

2.字数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思想 教育 墨家

2、科圣

3、墨子 墨子弟子

4、相互爱护 反对战争

5、于通迂 辩通辨 说通悦 碎通萃

6、助词“的” 代词 “他”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

递进 修饰

7、特 只是。 苟,表假设,假如。 践,踩踏。

8、A

9、C

10、(1)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恨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2)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11、D

12、B

13、A

14、D

15、(1)现在小范围做不对的事,人们就都知道指责其错误;大范围内做,却不知道指责其错误,反而跟着称赞他为义举。

(2)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把义与不义的区别弄得很混乱了。

16、B

17、A

18、(1)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个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篇2: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奥斯曼素丹统治埃及的政治措施有①将埃及设立为行省 ②派遣总督——帕夏 ③建立近卫军 ④保留马木鲁克,并让其担任地方长官 ⑤实行包税制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埃及包税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奥斯曼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 B.包税制下的农民负担各种赋税

C.拿破仑统治时期废除了包税制 D.包税制下的包税人在包税区内几乎没有权力

3.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

A.埃及战略地位优越 B.埃及国力衰弱

C.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 D.拿破仑的个人野心

4.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不同于法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克鲁克势力侵略

C.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

5.法国远征埃及的目的有

①打击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  ②建立殖民地

③威胁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印度  ④帮助埃及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18世纪末马木鲁克统治埃及时的国内政治状况是

A.农田变成荒漠 B.传统的商业和贸易萎缩

C.经济凋敝 D.马木鲁克之间相互攻伐,政局混乱

7.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材料集中体现了

A.拿破仑向东方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野心 B.拿破仑想到东方去巡游

C.拿破仑嫌欧洲地区太小 D.拿破仑想到东方发财致富

8.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9.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在威胁是

A.奥斯曼土耳其  B.英国等欧洲列强  C.希腊  D.马木鲁克

10.阿里政权建立前,埃及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有

A.反对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C.反对资产阶级统治 D.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11.穆罕默德阿里为消除马木路克势力是威胁而采取的最基本手段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武力 C.谈判 D.拉拢

12.下列关于阿里 方面的改革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B. 首先发展军事工业

C.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 采取官办方式

13.阿里改革重点发展军事工业的重要原因是

A. 武装军队,抵御外来侵略,巩固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为发展经济奠定基础 D. 打击马木路克势力

14.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 咨议会没有实权 B. 维护专制集权 C.仍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 改革了政治机构

15.穆罕默德阿里大力发展军事方面的措施有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实行征兵制③建立海军舰队④派遣留学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16.穆罕默德阿里在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根本目的是

A. 推动埃及的近代化 B. 抵御外来侵略

C.巩固统治,建立庞大帝国 D. 改善国内的文化教育

17.下列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措施是

A. 取消纳税人的免税地 B. 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 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 D. 确立土地私有制制度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措施中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措施是

A. 在中央设立咨议会 B.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农业

C. 改革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19.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影响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④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 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改革政治体制,建立咨议会,但由其儿子担任议长,这表明

A. 阿里真正认识到欧美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B.阿里对欧洲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肤浅的 C.阿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其目的是推行民主制度

21.阿里改革失败的外部原因是

A.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与残暴 B. 阿里的一系列扩张战争加剧了国内形势的恶化

C. 英国等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和干涉 D. 穆罕默德阿里的个人因素

22.下列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近代非洲历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

B.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埃及当时的国情

C.改革推动了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废除了包税人的土地权 B.打击了宗教长老势力

C.巩固了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 D.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4.不属于穆罕默德阿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的是

A.咨议会取得了实权,可以限制君主 B.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C.结束了埃及的长期分裂和割据局面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25.“ 穆罕默德阿里是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2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A.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 B.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C.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 D.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7.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①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 ②欧洲列强的干预 ③阿里政权的穷兵黩武 ④ 奥斯曼帝国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镇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28.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战争激化了哪些矛盾

①阶级矛盾 ②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 ③列强与埃及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进步之处在于

①建立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技和思想文化 ③推动了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历史的进程 ④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0.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二、非选择题

31.魏源说:“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阵法与列国无异。”请回答:

(1)所谓“弄权之骁骑”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所谓“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又是指什么?试举例说明。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在他出征埃及的短暂时间里,还粉碎了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这为天才的阿尔巴尼亚冒险家穆罕默德阿里当政铺平了道路。穆罕默德阿里的历史意义在于他是第一个意识到西方技术的意义并有效地利用西方技术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中东的统治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为国家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间将大约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怎样粉碎“埃及原有的统治阶级的权力”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二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向西方学习的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里发展工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因此工厂的产品大多用于对外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利润,从而使工厂得不到扩大再生产资金。而厂长大多是一些现役或退役军官,对组织生产一窍不通,对贪污和剥削工人却颇为在行。此外,外国商人利用埃及人不懂技术的弱点,将一些老式的、使用过的,或完全报废的机器高价卖给埃及政府,这一切造成工厂产量下降,亏损巨大,难以维持下去。

——岳麓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 在我第二次(1833-1835)访问埃及时,农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了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少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回答:

据上述材料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1-5 DDCBC 6-10 DACBD 11-15 AAABA

15-20 CCCBB 21-25 BDCAD 26-30 CCAB D

31.答案:

(1)消灭马木鲁克势力,消除了马木鲁克势力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指阿里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向西方学习的措施。向西方学习如:从西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选派青年学生去欧洲留学;实行征兵制,按照西欧国家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摸式,组织和训练新式军队等。

32.答案:(1)措施:拿破仑占领埃及后,政治上,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影响:为穆罕默德阿里当政创造了条件。 (2)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 (3)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33.问题:答案:工业生产资金匮乏;管理不善,腐败盛行;外国商人挟技居奇;广大农民不满对外战争,采取种种手段逃避兵役。 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没有变革封建生产关系,这是封建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 后果:生产效率低下,阶级矛盾激化,改革难以继续下去。

篇3: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解析:B.敏:聪敏。如《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 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 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A项中的“之”为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C项皆可理解成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D项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答案:B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在说明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情;⑥表明是自己对于财物的态度。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解析:B.“虽然中途曾经后悔”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B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解析:注意“损”“益”“所以”“飨”的翻译。

答案:(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试题详解

第六单元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赀财(zī) 缇骑(tí) 缙绅(jìn) 社稷(jì)

B.缊袍(yùn) 垣墙(yuán) 偃仰(yǎn) 修葺(qì)

C.欹侧(qī) 孤僻(pì) 诏书(zhāo) 蟠曲(pán)

D.汶水(wèn) 摴蒱(chū) 徂徕(cú) 石罅(xià)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识记能力。C项,“诏书”中的“诏”应读作“zhào”。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即除(清除)魏阉废祠(供死人牌位的祠堂)之址以葬之

佯狂不知所之(的)者,其辱(侮辱)人贱行

B.某所(地方),而母立于兹(此,这里)

比去(离开),以手阖(关闭)门

C.益(更加)慕圣贤之道(道路)

寓(住所)逆旅主人,日再(多次)食

D.阳(山北面)谷皆入汶,阴(山南面)谷皆入济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义的掌握。A项,“除”应释为“治,整理”;“祠”本义是“供死人牌位的祠堂”,在文中应指“生祠,给活人修的祠堂”;“之”应释为“到,往”;“辱”应释为“可耻的”。C项,“道”应释为“思想,学说”;“寓”应释为“寄居”;“再”应译为“两次”。D项,“北”应释为“山的南面”;“阴”应释为“山的北面”。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皆得以隶使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 殚其地之出

尔安敢轻吾射

D.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用法的辨析。A项,“隶”是名词作状语,“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西”是名词作状语;C项,“出”是动词活用为名词,“轻”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兽”“鸟”“手”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法相同。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斯固百世之遇也

A.固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③江山险固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见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C.舍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①在丁卯三月之望

D.望 ②先达德隆望尊

③吾令人望其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A项,“固”的含义分别是:①实在;②本来;③坚固。B项,“见”都是表被动,可译为“被”。C项,“舍”的含义分别是:①学舍,书馆;②停止;③筑舍定居。D项,“望”的含义分别是:①农历每月十五;②名望,声望;③看。

答案:B

5.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有误的一项是( )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④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A.①④⑦/②⑧⑩/③⑤⑨/⑥

B.①④⑥/②⑧⑩/③⑤⑨/⑦

C.①⑥/②④/③⑤⑨/⑧⑩/⑦

D.①④⑦/②⑧⑩/③⑨/⑤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①④⑥是被动句,④又是个判断句;②⑧⑩是判断句,⑧和⑩又是定语后置句;③⑤⑨是宾语前置句;⑦是后置句。

答案:B

6.对作者、作品、时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归有光——清朝

B.《病梅馆记》——龚自珍——清朝

C.《登泰山记》——姚鼐——清朝

D.《五人墓碑记》——张溥——明朝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归有光是明朝后期的古文学家。

答案:A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则无姿 姿:风姿

B.正则无景 景:景致

C.明告鬻梅者 鬻:卖

D.文人画士之祸 祸:灾祸

解析:D.祸:危害。

答案:D

8.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绳天下之梅

B.梅以曲为美

C.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

D.以五年为期

解析:A项连词,可译为“来”;B、C、D三项为介词“把、拿”。

答案:A(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道少半,越中岭 越:飞越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顺着

解析:B.越:越过。

答案:B

10.下面对本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句中,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准确生动,且富于变化,传神地写出了登山的迫切心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句用比喻手法写在山顶远望、俯视所见,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D.本段内容主要是为下文写泰山日出作铺垫,所以文字虽多,但并非文章重点内容。

解析:D.“但并非文章重点内容”不确切,本段也是重要内容。

答案:D

第Ⅱ卷(共70分)

三、(8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含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梨花之感慨。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故垒西边,人道是,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第一句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句小学课本即有,为千古名句;第三句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为千古名句。估计第一句知道的人可能较少,可选作后两句。

答案:(1)学然后知不足 (2)明月何时照我还 (3)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周郎赤壁

四、(22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B.大母过余曰 过:看望

C.大类女郎也 类:好像

D.客逾庖而宴 宴:宴请

解析:D.宴:吃饭。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妣尝一至

B. 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C. 顷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 而母立于兹

久不见若影

解析:A.分别为“整体”“”;B.在;C.补足音节;D.你的。

答案:A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娘以指叩门扉曰

B.墙往往而是

C.室仅方丈

D.先妣抚之甚厚

解析:B.古义为“到处”,今义为时间副词;C.古义为“一丈见方”,今义为“寺院的房间或主持”;D.古义为“对待”,今义为“安慰、保护”。

答案:A

16.翻译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答案:(1)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2)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

17.本段重点写悲情,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段意。(3分)

答案:一层(“先是……凡再变矣”):写由于伯叔们分家,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二层(“家有老妪……妪亦泣”):写对母亲的回忆,抒思母之情。三层(“余自束发……不自禁”):写对祖母的回忆,抒思念悼亡之情。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数百,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生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咸无所好__________

(2)但饥辄嗥__________

(3)食已与与如也__________

(4)假狸狌以去__________

(5)沿鼠行不敢下__________

(6)束氏日市肉啖之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

答案:(1)都 (2)只要 (3)完 (4)借 (5)围着、绕着 (6)买

19.与“束氏日市肉啖之”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顺流而东行 B.函梁君臣之首

C.一夫夜呼 D.东割膏腴之地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的辨析。A项,“顺流而东行”句中的“东”是名词作状语;B项,“函梁君臣之首”句中的“函”是名词作动词用;C项,“一夫夜呼”句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D项,“东割膏腴之地”句中的“东”是名词作状语,这样A、C、D三项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日”字用法相同。

<>答案:B

20.翻译下列各句。(4分)

(1)南郭有士病鼠。

(2)鼠度其无他技。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关键要准确理解(1)句中的“病”和(2)句中的“度”字,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病”应释为“患……害”,“度”应释为“估计”。

答案:(1)城南有位先生家中患鼠害。

(2)老鼠估计狸狌没有别的本领。

21.上面是一则寓言故事,其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综合概括理解能力。

答案:养尊处优,就会丧失生存技能。(或:缺乏锻炼,长期不锻炼业务,必然丧失专业技能。)

五、作文(40分)

22.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飞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情怀,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竹竿或篱笆。

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思路提示:“牵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好在话题材料中已用两个比喻提示了它的内涵。我们完全可借助这两个比喻,展开类比联想,由此及彼地切入话题。比如由“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类比联想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挂念、在外求学的学子对父母的惦念、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对久别的同学、朋友的想念等等;由“瓜豆藤蔓缠绕着篱笆”,类比联想到子女对家庭的依恋、妻子对丈夫的眷恋,等等。通过类比及转换,就能快速打开思路,确定文章的主题。具体写作时应精心选择具体感人的事件,着力抒写出内心的真挚的情怀。用书信写作,一是注意格式的规范完整;二是根据“牵挂”这个话题,选择好陈述的对象(自己熟悉的或关系密切的人);三是口气要符合与陈述对象的关系,四是主体部分要突出“牵挂”的中心。

篇4: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A.创立民国 B.平均地权C.耕者有其田 D.节制资本

2.(启东高二检测)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A.导致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内部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3.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解决土地问题 D.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4.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推翻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孙中山认为()

A.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 B.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C.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重大障碍 D.应该选择民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

5.(保定期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提到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这反映了()

A.孙中山准备建立工农政权 B.孙中山在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前进行了妥协

C.孙中山将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D.新三民主义中出现严重矛盾不可能实现

6.孙中山先生顺应世界潮流,于20世纪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平均地权 ④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特色,新三民主义中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8.孙中山一生为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下列符合他探索历程的有()

①从改良社会到反清革命 ②从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 ③认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④转变为一位共产主义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秋收起义成功的含义是()

A.秋收起义攻打长沙胜利 B.秋收起义攻打广州胜利

C.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秋收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D.基本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11.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

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 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毛泽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的政治理论准备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 D.《论十大关系》

14.(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几位同学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展开了热烈讨论,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它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思想

C.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D.它在文革期间发展成为严重的左倾错误思想

16.实现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历史性转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17.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D.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盛等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是邓小平理论中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改革开放战略

C.一国两制构想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 ④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焦作期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1.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周恩来

2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

A.加强国际贸易 B.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C.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23.,一位基层干部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引起了一阵热议,也彰显了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当初,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

A.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B.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C.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D.彻底铲除腐败

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5.(莆田质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 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20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

26.(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来,李大钊接连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三 《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最有权威的传媒之一。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和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写出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两篇重要文献。(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0分)

(3)你认为毛泽东、邓小平于和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的主要理由是什么?(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11月26日

材料三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依据。(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怎样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

详解答案

1【解析】 B项平均地权、C项耕者有其田、D项节制资本都属于民生主义。【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从而使革命失去广大农民的支持,导致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答案】 C

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A、B、C三项的内容分别对应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答案】 D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中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可排除B项;由只要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可排除D项;C项有一定难度,孙中山只是对欧美列强失望,并没有认识到其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答案】 A

5【解析】 从材料中看,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了。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③和④均是

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故排除③④.【答案】 A

7【解析】 新三民主义中富民思想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内容。 【答案】 D

8【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其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答案】 A

9【解析】 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国情,果断作出了向井冈山进军、转向农村进行革命的决策,这是以退为进、从实际出发的一次成功的决策,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 【答案】 C

10【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井冈山道路的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中,故选D项。 【答案】 D

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此次大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说明当时是,由此可以判定是七大,这次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 C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力军是农民阶级,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选A项。【答案】 A

13【解析】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答案】 A

14【解析】 《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著作,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论或亡国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给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答案】 D

1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要区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间的关系。【答案】 D

1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17【解析】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者的共同点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 A

18【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收回香港,体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答案】 C

19【解析】 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等。

【答案】 D

20【解析】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遵循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原则。【答案】 D

21【解析】 本题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江泽民。【答案】 C

22【解析】 本题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答案选D项。【答案】 D

23【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直接目的。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答案】 C

2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主要体现。

【答案】 C

25【解析】 本题考查三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三大理论都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B项正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A、C两项错误;科学发展观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答案】 B

26【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列举的理由中归纳、概括出共同点,注意对满洲态度的相同之处就是反满兴汉,把满洲与中国相对立,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第(2)问要求比较不同点,特别是同盟会宣言中增加的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民主选举总统、议员等方面。社会条件要结合同盟会成立时,即20世纪初,从中国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问需在阅读基础上认真比较体会中国的实际所指,并由此得出认识的进步之处。

【答案】 (1)共同之处: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

局限性: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4分)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

(3)材料一、二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三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6分)

27【解析】 第(1)问根据教材列举;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并归纳出重大的理论成果;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分)

(2)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0分)

(3)理由: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分)

28【解析】 本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必修一中有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来考虑。第(2)问要抓住不要贫穷、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等信息来回答。第(3)问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来回答。

【答案】 (1)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左倾错误的深刻认识。(4分)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分)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