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篇1: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蚯蚓 秋老虎 裘皮服装 挥斥方遒
B.佝偻 狗腿子 勾心斗角 苟延残喘
C.末了 没奈何 莫名其妙 含情脉脉
D.踟蹰 脂肪酸 知书达理 执迷不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王回深父 C.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 D.而卒莫消长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故:缘故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余之所得也
B.不能喻之于怀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二、精段选读(15分,每小题3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8.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译文)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为)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三、延伸阅读(4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1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4分)
1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4分)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1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5分)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1分)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2分)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2分)
答:观点是:
根据是:
1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2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
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1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3分)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0.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复于王而遁。(3分)
译文: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4分)
译文:
(3)正法枉必死。(3分)
译文:
四、(50分)
21.自然,是崇高而有博大的。面对自然美景,王安石、苏轼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王维则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其实,自然中的很多东西,不仅令我们深思,还常常使我们感动。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尽量要以记叙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独有的经历和独到的感受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
1.C(C都读“mò”;A“蚯”“秋”读“qiū”,“裘”“遒”读“qiú”;B“佝”“勾”读“gōu”,“狗”“苟”读“gǒu”;D“踟”读“chí”,“脂”“知”读“zhī”,“执”读“zhí”。)
2.D(A“属”通“瞩”,B“父”通“甫”,C“由”通“犹”,D没有通假字。)
3.D(适:享用。)
4.C(A十分之一/数字,B读书人,治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5.A(判断句,其它状语后置)
二、
6.A(依靠,凭借。)
7.C(夫,句首发语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8.D(之:①往,到达;②代词。③因为;④把,将,介词。)
9.B(总是在读古人的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10.D(“旷达”之说显然是错误的,因而“逸趣”的说法也无从说起。)
三、
(一)
11.D(刊:修订)
1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1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 根据是:“形如覆钟”。
1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此观点仅供参考,你能有新的认识,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二)
16.A(B辞:辞别;C阿:偏袒;D私:钟爱、偏袒)
17.B(A均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前一个“若”是连词,“如果”之意;后一个“若”是代词,意为“你”。C均为疑问副词,意为“为什么”。D均是介词,可译为“拿”)
18.C(A ②是作者的观点。B①D②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9.C(A景公并不是很欣赏,因为景公并没有听从孔子的劝导。B荆王并不追悔,也无歉疚之意,只是对子囊将军非常赞赏。D两者并不一致)
20.(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四、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败,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做。”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求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那么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用剑自杀。荆王说:“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一柄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自建国已经有四十二世了,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公直无私,昭王任命他为执法官。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的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罪犯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执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免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篇2: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1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素质在 提高,但是有些人在外宾面前却故意显出穷形尽相,伸手乞讨,丧失了人格、国格。 B《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十分顽固守旧,祥林嫂被绑架后,他只说了“可恶,然而……”真是惜墨如金。 C参加国庆*的队伍洋洋洒洒,延续了数公里,规模空前。
D每当夜幕降临,各 大酒店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下列各句的意思明确、无歧义的一句是( )
A老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叫师母拿出水果来招待我们。
B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校长和分管体育的教导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领导登上了主席台。
C河北省邦相剑,一面刻有铭文两行十七字,另一面刻一行六个字,字小如米,笔细如发。
D多美的杜鹃,可惜它常常使我想起蜀帝杜宇的传说,在美丽中充满了哀伤。
3将下面六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江苏省的无锡梅园始建于, 独具特色。
①遥临太湖 ②依山植梅 ③背倚龙山翠屏 ④以梅饰山 ⑤山因梅而幽 ⑥梅以山而秀
A③②④⑤⑥①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③②④⑥⑤
4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主要著作有《文心雕龙》,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
B陶渊明,东晋末年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等。
C《华盖集续编》是鲁迅的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就出自这本杂文集。《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选自小说集《彷徨》。 D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他曾经批改过《水浒》。
5《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写到刘和珍“微笑着,态度温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明刘和珍是个和蔼可亲、乐观坚毅的青年,决非反动派所说的“暴徒”
B反动派杀害了这样的好青年,更说明他们的凶残 C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愤慨,以激起读者的共鸣 D鲁迅不赞成徒手请愿,这样写说明鲁迅认为对反动派不能温和
6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 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将来的意义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似躲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佛转瞬即逝。(排比,将三峡的景物描绘得细腻深刻,增强了语言的分量)
B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设问,数问一答,自问自答,加 强语言美,有利于 抒发丰富的感情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人类的历史,对于我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比喻,新颖而美妙的比喻,来自作者对事物的丰富联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D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借代,以部分代整体,造成美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避免了呆板和浅露,收到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
8依次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 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文艺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叹
9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根据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现在一天的登记数量是过去的两倍。 C包括4个原山东省泰安市市一级干部在内的23个经济罪犯,被推上了审判台。 D这本书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夏意(苏舜钦),完成13-14题。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令、环境,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 B第二句“帘”字承上,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其上,闲望窗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这一句是从诗句“五月榴花照银明”化用而来的。
C末两句写树阴,写莺啼,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D此诗写昼寝梦中所见所闻,四句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风拂面之感。
11下面四句诗的意境和写法有一句与其他三句不同,这一句是( )
A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2对下面这首臧克家的诗《三代》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A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质朴、简洁到了极点,诗人直抒对土地的感慨,宣泄自己的感情。 B“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拆成了六行;“在土里”在诗中连续出现了三次,不避重复之嫌。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饱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C诗人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表现了诗人对旧社会农民的深切同情。
D诗人所强调的子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正是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缩影,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但他们对土地的执着追求和眷恋始终不变。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33分)
㈠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①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②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 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④“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⑤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能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据说距今已有两三百万年。不要小看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不,他们的步履更为艰难,他们的业绩更为伟大。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前行。(8分)
13文中划线的句子用飞鸟比喻人类历史,而飞鸟的两种形态,又各有喻意。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这两个不同的意思。(4分) ①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 ②栖落在手指上,可以数它的翎毛:
14下列两个句子放在何处可使文章的思路连贯( )
①海水东流,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②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2分) A①④ B②④ C②⑤ D①⑤
15作者由江水凿开大山洋洋东去,想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请根据文意概括“历史昂然向前”的原因。(2分)
㈡五四断想(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要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消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 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前程。”又把他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念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疼,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也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只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16分)
⒚“演化”与“革命”有同有异,请揣摩作者的不同表述,用自己的语言简答。(9分)
相同点: (不超过15字)不同点:“演化”是 (不超过25字);“革命”是 (不超过25字)
⒛(3分)作者倡导“功成身退”,这是因为:
21.(4分)联系上下文看,“逝者如斯”的寓意是:
㈢如果说瞿城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 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9分)
22.选出对两个“诗意”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诗意①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诗意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B诗意①是就三峡的美而言的,诗意②是就巫峡的美而言的。 C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 D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23.选出对划曲线句子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突然发现深灰色石岩从高空落入江心,那落下的轨迹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B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那形状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C这个句子既描写了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的石岩状似巨大的惊叹号,又表达了如此壮美的景象令人惊叹的感情。
D突见石岩直垂浸江的景象,产生石岩“从高直下”的动感,不禁发出惊叹。
24.对“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用听觉形象比喻视觉形象,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B绿茸茸的草坂给人的感受,与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给人的感受相通。 C 用听觉形象使视觉形象具体化,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D欣赏那绿茸茸的草坂,仿佛是在听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三、填空(22分)
25.下列一段话,有多余的语句可删掉,请指出三处,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2分)
我①一紧张,猛地捏车的②前闸,致使我的③身体一下失去了平衡,从车上④摔了下来,把我的⑤左臂和左腿都⑥摔破了。
26.在下列横线上各补写一个句子,使这段文字观点鲜明、结构清晰。(4分)
不少人并没有学过写作方法,文章却写得很好,这是事实, (不超过18字)。民间歌手并没有 学声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声乐;建筑天坛的工匠没学过建筑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人们学习建筑学。我们认为 。(不超过20字)
27.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思路明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主体的思路是:
→ → ;《记念刘和珍君》的全文思路是: → → ;《过万重山漫想》在漫想时由穿过三峡的第一个,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9分)
28.“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此句中的哀痛者是指猛士为 而感到哀痛,以 为幸福。“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 ;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 。(7分)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A D D B C D A D B D D C A
⒗①历史悠长久远,神秘莫测 ②感悟到了历史发展的真谛
⒘B ⒙不断开拓,不断战胜自然
⒚相同点:新的取代旧的;不同点:“演化”是新老悠悠的交替,按常规运作,即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 “革命”是新的挤掉老的,即采取强行手段迫使旧的变化
⒛功成者退了,新的才能上来,社会就会正常演化,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
21.人类社会的新旧演化如不息的流水一样,悠悠不断,永远向前
22.A 23.A 24.C 25.②③⑤
26.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反对学习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方法对提高创作水平还是有用的
27.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写作缘起→记念主体(相识和遇难经过)→教训意义;想到了“绝然不是第一个”,想到了人类历难以计数的“第一个”,想到了千百年后他们会崇敬我们的精神。
28.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景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为了改变黑暗现实,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幸福。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原因是反动派的凶残暴虐让人瞠目结舌,缘由是惨象和流言,即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
篇3: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武汉高一检测)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监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回答1、2题。
1.该地河流的 主要补给形式是( )
A.积雪融水补给 B.地下水补给
C.湖泊水补给 D.雨水补给
2.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 出现在( )
A.1月 B.2月 C.11月 D.12月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根据图示,该地区的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一致,反映出该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且该地区的最低月温在0°C以上,故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而该河流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第2题,由图可知: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该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季少雨,受降水影响,故该河流的径流量最少应在冬季。一般来说,12月、1月、2月为冬季,图中上侧柱状表示该地河流径流分配状况,则由图可知其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1月。
(武汉高一检测)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表示雨水补给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类型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② D.③、①
4.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解析】3选C,4选C。具体解析过程如下:
【变式训练】读塔里木河多年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沿途变化图,回答(1)、(2)题。
(1)塔里木河的源流区水源主要来自(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影响塔里木河下游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 B.植被 C.流量 D.降水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距海遥远,降水少,A项错误;高山的冰雪融水是塔里木河源流区的水源,B项正确;地下水与湖泊水补给比较稳定,而图中显示径流量变化大,故C、D两项错误。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多年平均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关系,下游地区由于流量减少,输沙量减少到0,故选C项。
(温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6.图示区域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有
( )
A.① 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5选D,6选C。第5题,①为蒸发,②为降水,⑤为地下径流,缺少水汽输送环节。第6题,“北大荒”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地表状况,对蒸发、地表径流、下渗等环节影响显著。
走在路上,“海景”随处可见;呆在家中,却一不小心成为“海景”。6月23日正逢入梅首日,一场大雨浇透江城武汉,久违的“看海”,又成为市民们的调侃词。回答7、8题。
7.武汉市“海景”随处可见的原因之一是人类的硬化路面建设直接导致该区域
( )
A.降水增加 B.地下径流增加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8.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本次降水能促进武汉市水资源更新
②降水后武汉市地下水补给长江水
③武汉市水循环减弱
④本次降水对武汉市的地表形态会产生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7选D,8选C。第7题,城市硬化路面建设使水的下渗量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第8题,水循环能促进水体不断更新、各圈层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态、影响气候等。
(北京学业水平测试)读某区域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9.图中序号表示地下径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 )
A.不断更新陆地水 B.加速冰川融化
C.使水呈三态变化 D.使海平面上升
【解析】9选D,10选A。第9题,地下径流发生在地表以下,因此④表示地下径流。第10题,由图可知该水循环主要发生在陆地表面,因此可以不断更新陆地水。
11.(海南学业水平测试)下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水温分布,其中箭头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解析】选B。南半球的等温线数值应 向南递减,因此排除A、D选项;寒流应从温度低处流向温度高处,因此判断B项正确。
(武汉高一检测)读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13题。
12.对图示区域位置、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1月 B.南半球,7月
C.南半球,1月 D.北半球,7月
13.A处洋流的性质和流向分别为( )
A.寒流,由北向南 B.寒流,由南向北
C.暖流,由北向南 D.暖流,由南向北
【解析】12选D,13选A。第12题,温度数值越往北越低,因此为北半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北半球夏季海洋上的温度比同纬度陆地上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第13题,作水平方向的辅助线,该处比同纬度的海域水温低,为寒流,位于北半球,应由北向南流。
14.( 惠州高一检测)近年以来,在巴西东北部接近赤道的几个州的海滩上陆续出现了企鹅的身影,由于不适应气候,它们中的大 多数非常虚弱,巴西环保组织对它们进行了抢救和保护。左图为南美洲简图,图中阴影部分是大量出现企鹅的海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①海域形成的大渔场与北海渔场的成因相同
B.④处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与①洋流的降温减湿有关
C.③为巴西暖流,企鹅到巴西东南部海区可顺此洋流回到南极
D.图中洋流②为南赤道暖流
【解析】选A。①海域渔场是由上升流形成,北海渔场是寒暖流交汇而成。
【变式训练】读某海域等水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此时,甲附近海域洋流性质和海水流向分别是( )
A.暖流,向高纬流 B.寒流,向高纬流
C. 寒流,向低纬流 D.暖流,向低纬流
(2)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海域多雾天
B.甲附近海岸为雨林景观
C.甲以西陆地降水量东多西少
D.甲所在半球此时南北温差较大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沿海地区温度低于海洋内部,说明有寒流流经。由区域定位可知,该地位于索马里半岛地区附近,夏季索马里海域洋流为寒流,主要因为此时为西南风,洋流为离岸流,造成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深层海水温度低,所以形成的是寒流),因此该处洋流为自低纬向高纬的寒流。第(2)题,由于甲处有寒流经过,因此甲处海域多雾天,A项正确;甲处附近海岸为荒漠景观,甲以西陆地降水量西多东少,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甲地位于北半球,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较小。
(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俯视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完成15、16题。
15.洋流名称与图中序号相符的是( )
A.①——西风漂流 B.②——西澳大利亚寒流
C.③——秘鲁寒流 D.④——巴西暖流
16.①~④四条洋流附近海域易形成渔场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15选C,16选D。第15题,从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看是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再结合图的180°经线等信息可以确定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是南赤道暖流、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第16题,②③附近海域受离岸风吹拂,表层海水离岸运动,深层海水上泛,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吸引鱼群聚集,形成渔场。
山西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较为严峻,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承载力强度指标是指水资源承载人口与实际人口之比。读表回答17、18题。
地区 承载人口
(万人) 承载力
强度 地区 承载人口
(万人) 承载力
强度
太原 154.70 0.45 晋中 172.60 0.56
大同 165.34 0.53 运城 118.57 0.24
阳泉 61.73 0.47 忻州 222.22 0.73
长治 326.83 1.01 临汾 196.48 0.47
晋城 392.57 1.77 吕梁 177.78 0.50
朔州 80.52 0.53
17.读表可知,水资源严重超载的地区是( )
A.晋城 B.长治 C.运城 D.临汾
18.下列有关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高产值、高耗水农业
B.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C.制定合理的跨流域调水方案
D.修建蓄洪储水工程
【解析】17选C,18选B。第17题,承载力强度指标是指水资源承载人口与实际人口之比,指标越小,则说明实际的人口越多,水资源超载越严重。第18题,高耗水农业使水资源消耗严重,C、D属于“开源”方面的措施。
下面两图分别为某区域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景观。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示两景观共同反映了某区域的环境特征,则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拉丁美洲 B.西亚
C.西欧 D.东亚
20.关于目前解决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正确的是( )
①节约用水 ②引用海水 ③人工降水 ④循环用水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9选B,20选D。第19题,两处景观与当地淡水资源短缺有关,因为西亚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沙漠地区,因此该景观最 有可能分布在西亚。第20题,目前,解决西亚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是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海水不可以直接利用,该地气候干旱,不具备人工降水的条件。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写出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简述水循环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蒸发(A)、植物蒸腾(B)、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C、D)。除此之外还有下渗、根吸收等。水有三种形态变化和多种水体。水循环既是物质流也是能量流,是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陆地上的径流输送来实现的,目前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产生影响。由于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从造成大气中水汽减少的原因去分析人类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并导致降水减少的人类活动。
答案:(1)蒸发 植物蒸腾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2)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
(3)联系四大圈层,进行能量交换,促使物质转移;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大面积破坏植被和排干湖沼,使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
22.16岁的荷兰少女劳拉德克尔在经历重重波折后,抵达加勒比海圣马丁岛,成为最年轻的独自环球航海者。阅读她此次环球航行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劳拉从荷兰出发后,并未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横渡大西洋,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当劳拉航行到A处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请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3)若1月劳拉航行至B海域,帆船速度______(较快、较慢),请说明原因。
(4)图中A、B、C、D四地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顺风顺水。第(2)题,A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该地气候的形成与洋流、信风和地形有关。第(3)题,B海域为北印度洋海域,1月份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帆船航行时顺风顺水。第(4)题,图中C、D两地渔场的形成与上升补偿流有关。
答案:(1)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顺风顺水,提高航行速度,缩短航行时间。
(2)高温多雨。A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3)较快 1月份B海域(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洋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帆船航行顺风顺水,因而速度较快。
(4)C、D
23.读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日本遭受海啸侵袭时被卷走的一艘大型渔船于3月出现在加拿大西部地区,试分析原因。
(2)若M海域发生石油泄漏,分析洋流对污染的影响。
(3)简要分析N海域洋流对航行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该渔船顺着洋流航行到了加拿大西部,沿途的洋流有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阿拉斯加暖流。第(2)题,洋流能加快净化速度,但会使污染的范围扩大。第(3)题,能够影响航行的速度和航行的安全等。
答案:(1)该渔船受到了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顺着洋流的流向从日本到达加拿大西部。
(2)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的范围扩大。
(3)如果航行的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反,会影响航行速度;该海域洋流为寒流,易形成大雾天气,影响航行安全;受到西风漂流的影响,南极地区的浮冰可能会被带入航线,影响航行安全。
24.读世界水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述淡水资源丰富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2)简析图中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3)说出缓解世界淡水资源不足的 措施。
【解析】第(1)题,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地 区。第(2)题,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主要分析水资源总量少的原因,人为原因主要分析用水多与浪费、污染等方面的原因。第(3)题,主要从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的低纬度赤道附近地区。
(2)自然原因:当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为原因:由于这些地区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剧增,生产生活用水增多,造成淡水资源不足,水浪费、水污染严重。
(3)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25.下图是扬州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小区下水道改造前后的管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污水处理方式影响了水循环的( )
A.下渗环节 B.蒸发环节
C.地下径流环节 D.地表径流环节
(2)乙图与甲图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水道改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资源化角度谈谈图示管道改造的积极意义。
【解析】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第(1)题, 图中污水处理方式影响的是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第(2)题,甲图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合用,乙图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分开使用。下水道改造 的目的是减少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量,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第(3)题,城市管道改造可以实现雨水的资源化,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园林用水、回灌地下水或作生活用水等。
答案:(1)D
(2)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分离 减少污水处理量,节约资源
(3)可将雨水收集,实现资源化,用于园林用水;回灌地下水,缓解地面沉降;作生活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