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一、复习目标和重点
1、全方位提高考试能力与素质。高考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程提高,要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补弱促强,查漏补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
2、备考指导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整合,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二是要精心设计实施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要重视规范化训练,特别是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
3、按考试大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专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专题知识。
4、回归教材。指导学生在考前一个月认真、有效地回归教材,廓清知识死角;通过模拟考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驾驭文科综合考试。
二、复习措施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有不少。因此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
2、把握考情、学情,按需施教。把握考情、学情,是实施针对性复习的前提保障。需是施教的内容。作为高考备考指导,需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高考的需要,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等;学生的需要,学生现状与高考要求的距离差。考情的需是第一位的,是教学与备考不可改变的;学情的需是第二位的,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改变的、动态的。备考就是要在考情的引领下,树立面向考情定目标,针对学情定策略的思想,通过复习教学,最终使学情达到考情的要求。那种一味强调学情,总拿学情说话,不顾考情高层次需要而进行低层次备考教学的做法,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得到一定进步,但由于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也最终只能使学生在考场上望题兴叹,徒劳无益。这是科学备考的关键所在。
3、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要从四情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四情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篇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把握历史主干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对历史这门学科而言,知识体系构建与学科能力培养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体系构建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能力培养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互动的。
2.知识目标
第二轮复习中把握历史主干知识,主要着眼于知识重组,而不仅是简单分项复习。要建立主干知识网络,把分散的或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或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使之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以适应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
3.能力培养
(1)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包括学科的方法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具体说就是考试说明中的四个能力层次。
(2)特别注意学会从材料的情境、问题中去联系历史结论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掌握解决各类题目的技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五大策略
一、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应将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相整合,优化过程,突出能力,以主干知识为主线,将教材知识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知识模块,实现专题复习的有效性。
比如在复习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以历史知识主题为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革命者反对封建统治专题、思想家的相近类别思想专题、民族独立专题、资产阶级建立资本主制度与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专题等等。通过多角度建立小专题进行知识梳理,深化了知识面,构建了点、线、面立体的知识结构。
二、把握历史高考方向
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社会的热点问题,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用。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将专题知识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多角度构建历史体系
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罗斯福新政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问题,如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进,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四、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
1.纵向比较法:不同时期类似的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比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时期、北洋军阀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等不同时期的地位。
2.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例如: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两条抗战路线的比较。
3.类似比较法:就是把类似的历史内容加以对比。例如:比较两次鸦片战争。
4.相反比较法:两个或几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历史问题进行对比。例如: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制度的比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应注重比较学习法的应用,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
五、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要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如:康熙皇帝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杰出的作用;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对战胜封建制度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突出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故意夸大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要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问题。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如华盛顿、拿破仑、克伦威尔、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果他们不出现,别的历史人物也会出现代替他们;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在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局限性。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主要的,同时要看到他的暴政;拿破仑对法国乃至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应看到他发动一系列战争的消极影响。
篇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历史:攻破难点知识 提高解题能力
篇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分析与定向
在制定高三后期复习计划之前要科学、准确地自我解剖、自我分析高三第一学期的学习状态、状况,包括平时系列测试、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因为期末考试的信度比较高。
自我分析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位,二是定向。所谓定位,就是说期末考试后,全区有一个成绩统计,每个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总分的位置,你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心里要十分清楚,这基本反映了你的实力。
定位不必过细,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指的足成绩优秀的考生,中指的是成绩一般的考生:下指的是基础薄弱考生,这是定位。所谓定向,就是说你的优势学科是什么?你的弱势学科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儿?优势学科的优势原因是什么?
具体建议
基础薄弱考生
上述一般考生的复习原则也适用于基础薄弱考生。
基础薄弱考生要记住:没有舍弃就没收获!
基础薄弱考生要记住:弱就弱在基础上!
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要抓非智力因素、信心、目标、意志、毅力、方法、心态。
要多练,特别是中低档试题,要看、要想更要练。
名师支招
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心。两军对垒,勇者胜。这里的勇,不是鲁莽,是自信、勇敢。学习,就是人和知识的对垒,你怕了,败下阵来了,知识就不会向你称臣。高考,与其说是和其他考生对垒,不如说是和知识对垒,和自己对垒。而对垒中,完胜的最首要条件就是自信。然后,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习惯。假设你的学习态度非常被动,对生活悲观失望,那等待你的将是什么呢?不用说,那将是一个非常恐怖黑暗的世界。所以,现在从改变态度开始,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控能力,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愉悦、积极、稳定的良好情绪中。平时课堂内外学习讨论,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丢掉所谓的面子,虚心求学,争取更多地动脑、动口、动手,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记住,高考中最美的弧线不是优等生们划出的,而是你们!
篇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潜心静气,夯实基础
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就不难发现高考对学科双基的要求并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
理解内涵,善于记忆
精读、巧记、理解内涵,是落实学科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善用记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如抓关键词的浓缩记忆法此外,常见的记忆方法还有:歌诀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词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等。
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认知规律
主干知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东西,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同时要把握好主干专题的跨度与深度
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跨度是指它形成、确立、巩固、强化、消亡的过程,深度是指用历史的、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以及阐述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分析它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可见,跨度侧重于史实,深度侧重于对史实深层次剖析的能力和探求认知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复习中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并适当地用政治、地理学科知识,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近年来各地的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背景新,现实感强,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做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试题训练中,我们要精做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在第二轮复习期间进行关于历史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入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