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考试大纲——历史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面向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进行的一次选拔性考试。高考不仅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还综合评估其德、智、体等多方面素质,旨在为高校选拔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根据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将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高考必须具备较高的信度、效度,同时保持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地选拔出符合高校要求的学生。
高考的历史学科考试更是如此。它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通过高考,学生不仅要展示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记忆与理解,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展现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入理想的高校深造,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内容涵盖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具体而言,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及其背景,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除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高考还注重评估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即他们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
3. 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能够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对复杂的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高考历史学科设置了四个主要考核目标,并详细规定了每个目标的具体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处理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图文材料。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学生应能迅速识别并理解题目中给出的各种图表、图片、文献片段等材料,并明确考试的具体要求。
-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学生需具备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关键内容的能力,确保所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且具有针对性。
-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学生应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解读过程逻辑严谨、结论合理。
例如,在一道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题目中,学生可能需要阅读一段描述商周时期分封制的文字,并结合地图,分析该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这不仅考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是历史学科考试的核心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学生应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对不同的历史解释进行评价。
-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学生需具备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确保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学生应对历史现象和观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证明,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讨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还需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不仅考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描述历史事物,并对其特征、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阐释。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学生应能以客观的态度,清晰、简洁地描述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避免主观偏见。
-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学生需具备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的能力,确保对历史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既准确又详尽。
-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学生应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揭示其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介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描述儒学的主要内容,还需分析其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这不仅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历史洞察能力。
#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高级技能,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独到见解。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学生应能灵活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确保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学生需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不同历史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学生应对历史问题和观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提出创新性的见解。
例如,在讨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时,学生可以对比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其异同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原因及其利弊。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
二、考试范围
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 必考内容
## 古代
古代中国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及其影响。例如,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如何逐步演变为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这种转变对后世政治体制的影响;汉到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有哪些重大变化和创新;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 手工业的发展
- 商业的发展
-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学生需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例如,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有哪些,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技术革新;商业的发展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关系。
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宋明理学
-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如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汉代儒学为何成为正统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文学成就
-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需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艺术的辉煌成就,掌握各个领域的主要成果及其代表性作品。例如,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京剧等传统剧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古代希腊、罗马
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雅典民主政治
- 罗马法
学生需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掌握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例如,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及其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罗马法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
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学生应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掌握其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及其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早期基督教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近代
近代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启蒙运动
学生需了解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例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其对欧洲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会和社会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现代民主政治的贡献。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新航路的开辟
-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 工业革命
学生需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革,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工业革命的爆发及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学生需了解欧美各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特点。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对其他国家的示范作用;美国共和制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特之处;法国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各自的特点。
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 《共产党宣言》
- 巴黎公社
学生需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掌握其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例如,《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巴黎公社的建立及其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启示。
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大纲不仅明确了考试的性质和内容,还详细规定了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展现出扎实的历史功底和卓越的思维能力。
同时,考试范围的广泛性和深度也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答案,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