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政治复习方法:高效阅读政治课本最有效的8种方法

高一政治复习方法:高效阅读政治课本最有效的8种方法

2025-07-25
高一政治复习方法:高效阅读政治课本最有效的8种方法

1. 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在学习高一政治时,许多名词概念看似复杂,但通过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一课中提到的“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

(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来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明确商品的基本属性——它必须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产品。

(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换句话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能成为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被称为商品。通过这一修饰词,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商品”这一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例如,农民自给自足种植的粮食虽然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此不能称为商品。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手工艺品制造商制作了一个精美的陶瓷花瓶,如果他只是自己留着欣赏而不进行销售或交换,那么这个花瓶就只是一个劳动产品;但如果他将花瓶拿到市场上出售,那么这个花瓶就成为了商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商品的概念及其与劳动产品的区别。

2. 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近年来,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常常会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有准确的掌握。例如,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领域的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多。某年江苏学业水平考试的一道选择题如下:

题目:我国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A.使用信用卡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续简便

- C.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

-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然而,根据当时的统计,仍有32%的学生做错。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未能区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间的关系。

在高中政治课本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易混词,如“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这些词在课本的知识叙述中常被使用,以准确界定知识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以便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例如,“决定”通常指的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而“影响”则指次要或辅助因素。再比如,“根据”是指依据某种理由或前提,而“条件”则是指实现某种结果所必需的具体情况。通过区分这些易混词,学生可以在答题时更加精准,避免因混淆概念而失分。

3. 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解答材料题时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的高考题中,经常会有一些要求阅读材料后完成特定题目的题目,这类题目旨在检测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在这种题目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通俗的词语,实际上对应着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

例如,“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词与“主要矛盾”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近义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帮助他们准确理解这些知识点。

以某市高三二模统考题为例:

题目:到我们回首已经加入WTO五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

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美谈判中的困难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美两国在加入WTO的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但也各自有不同的诉求。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加入WTO的过程中,中美谈判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问题则是次要矛盾。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虽然加入WTO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 量变与质变:中国加入WTO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过多年的谈判,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

-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国政府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立场,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抓住这些近义词并将其与哲学原理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中的哲学道理,提高解题能力。

4. 深入分析案例──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分析具体案例也是提高政治学科成绩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理解和记忆。

例如,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背景: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困境,如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 过程:改革开放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贸易扩大等。

- 成果: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这种案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多角度思考──拓展思维广度

在学习政治课本时,多角度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

例如,对于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 经济角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 法律角度: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

- 法律角度: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哪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环境?这些法律的实际效果如何?

- 社会角度: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 国际角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各国如何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

通过多角度思考,学生可以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注重逻辑推理──强化论证能力

逻辑推理是政治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可以在答题时做到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例如,在回答关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问题时,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逻辑推理:

- 定义概念:首先明确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定义。

- 分析关系:探讨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

-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 总结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强调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来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通过这种逻辑推理的方式,学生可以提高答题的严谨性和说服力,使答案更加完整和有条理。

7. 结合时事热点──增强时代感

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关注,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发展等,都可以为政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

例如,针对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 政策背景: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和目标。

- 国际合作: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模式和成果。

- 经济影响:探讨“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 文化交流:研究“一带一路”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意义。

通过结合时事热点,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反复练习巩固──确保知识内化

反复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

反复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考试,学生可以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安排定期的小测验,涵盖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每次测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此外,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八种方法,学生可以更高效地阅读和理解政治课本,掌握扎实的政治基础知识,为未来的考试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