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复习:透析现代文阅读六大考点(二)

高考冲刺复习阶段,现代文阅读是考生必须攻克的难点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答题技巧,更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意图。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文阅读中的“结构”考点,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类型的题目。
一、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决定了文章的整体布局和逻辑顺序。对于考生来说,读懂文章的前提是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和结构,才能做出准确、全面的解答。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对局部的理解也可能不准确。
因此,在做题时,考生应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再逐步深入到具体段落和句子中去分析。
以2015年四川卷选取黄毅的《负重的河流》为例,有一道题看似只关联文本局部,但实际上需要整体把握文本才能完满作答。这道题要求分析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的作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胡杨林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重要载体。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这段文字,并探讨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文章第⑥段的细致解读
让我们先来看第⑥段的文字:
> “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它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它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它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胡杨林的形象,展现了其坚韧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河流对胡杨林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对这段文字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刻画胡杨林的形象:
-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如“高壮精神,粗枝大叶”,以及“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的生机勃勃。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然而,随着距离塔里木河越来越远,胡杨林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变得枯萎。这种对比更加突显了胡杨林的坚韧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 深化主题:
- 胡杨林的生死变化实际上是对河流变化的隐喻。塔里木河曾经滋养着这片土地,赋予了胡杨林生命。然而,当河水干涸或改道后,胡杨林也随之枯死。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生命与环境的关系。
- 通过胡杨林的命运,作者表达了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这种隐喻手法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引人深思。
3. 承上启下的作用:
- 在结构上,这段文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主要描述了塔里木河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而这段文字则将焦点转向了胡杨林,进一步引出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
- 从河流到胡杨林,再到人类,文章的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使文章更加紧凑,也使得主题更加鲜明。
三、拓展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例如,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作者继续描写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可能会涉及到哪些方面?
1.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人类如何依赖塔里木河进行农业生产?河流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 当河流干涸或改道时,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当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么,在塔里木河流域,有哪些具体的环保措施正在实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
-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的塔里木河流域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 塔里木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 当地居民如何看待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他们的故事和记忆能否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负重的河流》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结构在现代文阅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了文章的整体布局和逻辑顺序,还直接影响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和情感传递。因此,在高考冲刺复习阶段,考生应特别注重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学会从整体上理解文章,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和创新的方式,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核心考点之一,考生应充分重视并加以练习。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