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四中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非选择题(本大题含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安抚司掌一路兵民之事。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使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摘自《皇明大政记》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代和宋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特点。
2. 结合材料三,说明明太祖为何感到需要设立辅臣,并探讨这一现象对明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问题: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2. 针对材料二指出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4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找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4.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3分)
---
答案解析
26. 分析唐代和宋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特点
唐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机制:
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中央行政体系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构成。具体运作流程如下:
1.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是决策的起点。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旨意或实际情况,草拟政策或命令,并将其呈报给皇帝审批。
2. 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提出的诏令。如果门下省认为某项政策或命令不合理,可以驳回并要求中书省重新修订。只有在门下省审核通过后,诏令才能继续向下传递。
3. 尚书省:负责执行已经批准的诏令。尚书省的主要职责是将诏令转化为具体的行政措施,并监督其实施情况。
这种三省分权的制度设计,旨在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个人独断专行。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宋代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机制:
根据材料二,宋代的地方行政体系主要包括安抚司、都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这些机构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1. 安抚司:负责管理地方的军事和民政事务,确保地方秩序稳定。
2. 都转运使: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财政,确保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合理使用。
3. 提点刑狱使:负责司法事务,监督地方官员的执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
4. 提举常平司:负责管理地方的社会福利和公共工程,如常平仓、水利工程等,保障民生。
宋代的这种多机构协作模式,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提高了地方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通过细化职能分工,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从而有效防止了地方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
明太祖设立辅臣的原因及其对明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政务繁重,平均每天需批阅大量的奏章和处理众多的国事。这使得他意识到,单凭个人难以应对如此庞大的行政工作量。因此,他决定设立辅臣,以协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设立辅臣的意义在于:
1. 减轻皇帝负担:辅臣能够分担皇帝的部分行政工作,使其能够专注于更重要的决策。
2. 提高行政效率:辅臣的存在使得政府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各种事务,减少决策延误。
3. 强化中央集权:辅臣作为皇帝的助手,直接听命于皇帝,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这一举措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辅臣权力过大可能导致专权,进而影响政治生态的平衡。因此,明代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等问题,这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异化表现。
27. 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1. 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能够有效地整合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力量,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无论是汉代的大一统,还是唐代的盛世,都是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支持下实现的。这种统一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保障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高度依赖水利设施。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如大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清代治理黄河等。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增强了国家的抗灾能力,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文字统一政策,如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连接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重要纽带,增强了文化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此外,中央集权制度还为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美国如何解决最高权力机构无权的问题:
根据材料二,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着中央政府权力过弱的问题,导致各地出现骚乱和经济不景气。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1. 制定宪法:1787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的基本框架。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广泛的权力,包括征税、发行货币、管理对外贸易等,从而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2. 设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宪法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确保各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形成了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3. 建立强大的军队和警察系统:联邦政府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警察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这不仅解决了新英格兰等地的骚乱问题,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光荣革命后英国找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根据材料三,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地实现了对权力的有效控制:
1. 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国王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限制。该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确保王权不再无限膨胀,而是受到议会和法律的约束。
2. 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拥有立法、财政和监督等重要权力。议会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大事,监督政府行为,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和公正。
3. 实行责任内阁制:18世纪初,英国逐步建立了责任内阁制,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而非对国王负责。首相和内阁的权力来自议会的支持,一旦失去议会信任,必须辞职。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防止了内阁滥用权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高效运作。
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
1. 历史传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发展。例如,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源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实践,而西方的民主制度则植根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文化和近代启蒙思想。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适合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维持国家统一;而欧洲各国相对分散,地理环境多样,更适合建立联邦制或邦联制。
3.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政治制度也不例外。农业社会通常倾向于中央集权,因为农业生产需要大规模的协调和管理;而工业社会则更倾向于民主制度,因为工业化进程需要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民主制度更能激发创新和活力。
4. 社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对政治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例如,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权和法治,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政治制度的选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立起适应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