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历史试题: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非选择题一

高二历史试题: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非选择题一

2024-12-07
高二历史试题: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非选择题一

31.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与科举制度的演变

(1)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制及其宰相权力的变化

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以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央政府的结构来看,宰相作为中央政府的首脑,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根据马克悺在《世界文明史》中的记载,宰相不仅参与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涉及皇位继承等重大问题,并能够做出决定。这表明宰相在国家政治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和权力仅次于皇帝。

其次,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还体现在君主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上。唐代通过设立节度使来管理地方,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中央权威有所削弱。宋代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通过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司等官员,将地方财政和司法权力收归中央,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关于宋代宰相权力的变化,相较于唐代,宋代的宰相权力有所削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 分割宰相权力:宋代设立了多个宰相职位,如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分散了宰相的权力,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 增设枢密院:宋代专门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使得宰相不再直接参与军事决策,从而削弱了其在军事领域的影响力。

- 加强御史台的作用: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监督宰相的行为,进一步限制了宰相的权力。

- 皇帝亲自主持决策:宋代皇帝更加注重亲自参与决策过程,减少了宰相对重大事务的独立决策权。

尽管唐宋时期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但宋代通过多种手段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增强了皇帝的绝对权威,形成了更为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

(2)宋代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宋代科举录取人数远超唐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扩大教育普及范围:宋代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民间办学,兴办书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能力。

- 提高录取名额:为了选拔更多人才,宋代大幅度提高了科举录取的名额。一次考试取士多达千人,有时甚至高达三千多人,总计两宋三百余年共录取11万人,远远超过了唐代和其他朝代。

- 政策倾斜: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给予文人更多的晋升机会,吸引了大量有志于仕途的年轻人投身科举,促进了科举制度的繁荣。

- 社会需求增长:随着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来支撑国家治理和社会运作,因此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以满足这些需求。

(3)从三省制向一省制转变的利弊分析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代从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弊端:

- 有利方面:

- 简化行政流程:一省制下,中书省统一管理内外百司和六部,减少了多头领导带来的繁琐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

- 增强中央集权:所有政务均由中书省总理,便于皇帝直接掌控国家大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 明确责任归属:单一部门负责多项事务,明确了职责划分,减少了推诿现象,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透明度。

- 不利方面:

- 权力过于集中:一省制可能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容易滋生腐败和滥用职权的问题。

- 缺乏制衡机制:相比三省制下的相互制约,一省制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官员失职,难以及时纠正。

- 灵活性降低:单一部门处理复杂多变的政务,可能因应变能力不足而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响应速度和灵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是一把双刃剑,既提升了行政效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2. 明清江南手工业发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1)元大都的城市功能及辐射能力

材料一反映了元代大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及其强大的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大都在辽金旧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成为连接南北两大经济区的关键枢纽。它不仅沟通了国内各地区的经济交流,还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使大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其商业活动极为繁荣,各种宝货汇聚于此,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家庭作坊兴起:江南城镇附近农户逐渐放弃传统农耕,转而从事绫绸纺织等手工业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家庭作坊。这种现象反映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专业化分工明显: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形成了较为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如织布、印染、刺绣等工序由不同工匠分别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私营机房崛起:除了官营作坊外,私营机房也在迅速崛起。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远超官方机构的数量。这表明私人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手工业领域,推动了行业的市场化进程。

- 技术创新加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技术创新成果,如新型织机的应用、印染技术的进步等,这些技术革新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 工商业融合加深: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合作模式体现了工商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中国沿海地区适合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的原因及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三,中国的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主要原因如下:

- 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沿海地区拥有大量素质较高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资和技术流入的重要优势之一。

- 科技资讯发达:该地区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资讯环境,能够快速获取最新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基础设施完善:沿海地区的电讯设施和交通条件优越,便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流通效率。

- 货币贬值效应:美元和人民币相对于日元、韩元等货币处于贬值状态,使得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份额。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状况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 人力资源素质:劳动力的数量、技能水平以及创新意识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 政策环境: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产业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力。

- 外部市场环境:全球经济形势、国际贸易规则等因素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