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整合优化旅游地理

☆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现代旅游---生态旅游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19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平地起新楼,客栈、宾馆林立,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
旅游业的兴旺使大量的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材料二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1)九寨沟发展旅游的条件有哪些?
(2)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量两方面分析九寨沟怎样开展生态旅游?
☆实战演练,金榜题名!
1.读“某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一幅________的景观图。这里地表形态的特征是 、 ,造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2)这里的民居形式是__________,而图中的民居形式则是_______,只在_______高原上常常能见到,故此图的_______与_________是不一致的。
(3)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大自然区)的______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____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等干湿区。
2.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
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_____________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 》和北魏郦道元的《 》等。
(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_____________;“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 _。
(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_。
【社会热点】【答案】(1)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独特的藏族风情及他们的传统文化 亚热带季风气候 (2)对游客进行限量,可以通过调节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即旺季提高门票价格,淡季降低门票价格。
(3)搞好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功能区的规划,把旅游活动的线路、范围限定在核心区以外的地域;实行“限量旅游”,限制每天进沟的人数;“沟内游,沟外住”,在景区内大规模拆除经营性房屋。
实战演练
1.【答案】(1)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2)窑洞 蒙古包 内蒙古自然景观民居 (3)东部 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带 暖温带 半湿润半干旱
【解析】该题考查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联系。题干中已明确告诉是某高原的景观图,结合图中高原景观的特点——沟壑纵横,可判断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形式是窑洞,而该图却画了适合于游牧的蒙古包。
2.【答案】(1)明朝 (2)山海经?山经 水经注 (3)CaCO3+CO2+H2O=Ca2(HC03)2 (4)海相沉积形成大量石灰岩,地壳活跃,升降明显,气候湿润,岩溶地貌发育 (5)湖泊 “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混浊 (6)地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