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国土整治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国土整治

2025-08-17
高考寒假复习地理知识点:国土整治

三大自然区及其划分依据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分区。根据气候和地貌特征,我国的自然区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三个区域不仅在自然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各有特点。

东部季风区:这一区域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受季风影响明显,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四季分明。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相对较低。这里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均高度发展。

东部季风区内部又可以根据纬度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个亚区,各亚区之间在热量条件上有明显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该区域地处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地形多为高原、盆地和沙漠,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由于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根据距海远近和水分条件的不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以分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部分。

青藏高寒区: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地形以高山、高原为主,地势极为险峻。由于高寒缺氧,生态系统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分布稀疏。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地带性非常明显,从山地森林到高山草甸、高山草原再到高山荒漠,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类型依次变化。

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每个自然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特性:

- 地形地势:东部季风区地势平坦,利于耕作;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势起伏,多沙漠和戈壁;青藏高寒区则以高山和高原为主,地势险峻。

- 气候:东部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青藏高寒区气候寒冷,昼夜温差极大。

- 植被土壤:东部季风区植被茂密,土壤肥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稀疏,土壤贫瘠;青藏高寒区植被适应性强,土壤发育不良。

- 水文:东部季风区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青藏高寒区湖泊广布,冰川众多。

- 人类活动:东部季风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人口稀少,主要从事畜牧业;青藏高寒区人口密度极低,传统游牧业占主导地位。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主要体现在热量条件上。从北到南,随着纬度降低,气温逐渐升高,热量条件逐步改善,农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也有所不同:

- 东北: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热量不足,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等耐寒作物。

- 华北:四季分明,热量适中,适合种植冬小麦、棉花等作物,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 华中: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农业区。

- 华南:终年高温多雨,热量资源丰富,适合种植热带作物如橡胶、甘蔗等,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果产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主要体现在水分条件上。从东到西,随着距离海洋的增加,降水量逐渐减少,水分条件变得更为恶劣:

-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靠近东部季风区,降水量相对较多,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适合放牧。

-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极少,植被稀疏,多为荒漠和戈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地带性非常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明显变化:

- 山地森林带:海拔较低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适合针叶林和阔叶林的生长。

- 高山草甸带:海拔升高后,气温下降,降水减少,植被以草甸为主。

- 高山草原带:更高海拔处,气候更加寒冷干...

- 高山草原带:更高海拔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植被以耐寒的高山草原为主。

- 高山荒漠带:最高海拔处,气候极端寒冷干燥,植被几乎无法生存,形成荒漠景观。

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三个经济地带。这三个地带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 东部经济地带:主要包括沿海省份,经济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深,是全国经济的核心区域。

- 中部经济地带: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增速较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 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重庆等地,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其原因

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上,这些差异是由多种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自然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

- 社会和经济原因: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早,政策支持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中部和西部地区起步较晚,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每个经济地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方向,但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 东部经济地带:优势在于经济基础好,市场开放度高,技术力量雄厚。存在的问题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 中部经济地带: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存在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向是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西部经济地带: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方向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进行规划、提出措施、制定政策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背景

我国国土整治工作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2. 人口众多: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成为国土整治的重要任务。

3. 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欠账较多,亟需通过国土整治来弥补历史欠账,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我国国土整治的主要工作举例

我国在国土整治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大江大河治理:针对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实施防洪、治污、生态修复等工程,确保流域安全和生态健康。

-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旨在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缓解区域间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矛盾。

- 防护林建设: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 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勘探...

- 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海岛保护与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等。

我国区域发展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制定了明确的战略步骤和方法:

- 战略步骤:分阶段推进区域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均衡发展。

- 方法:分析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制定针对性强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遥感技术(RS)

遥感技术是一种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并应用于地理研究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工作中。通过航片和卫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为土地利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展示。GIS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土整治中的测量、监测和管理工作中。通过GPS,可以精确测定地理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地理背景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原因包括:

1. 脆弱的环境: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度低,易受雨水侵蚀。

2. 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口密集,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 自然原因:黄土质地疏松,容易被雨水冲刷;降水集中,暴雨频繁,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轮荒耕作、开矿采矿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 压缩农业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坡耕地面积,推广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 扩大林草面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发挥林草的固土保水作用。

- 改善天然草场:通过围栏封育、补播优良牧草等措施,恢复和保护天然草场。

- 开展土地复垦:对废弃矿区和荒地进行复垦,恢复土地生产力。

黄土高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保塬、护坡、固沟的目的:

-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淤地坝、拦沙坝等设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构建防护林带,增强地表植被覆盖,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 农业技术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不...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综合治理,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