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三大知识点

一、人口问题
在高考地理中,人口问题是考察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在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成因。
# 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稀疏
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少。这种分布格局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自然因素
1. 气候条件:澳大利亚东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多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沙漠广布,年降水量少,水源匮乏,不适合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2. 地形地貌:东南部地势平坦,河流众多,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而中西部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地形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
3. 水源供应:东南部的河流系统发达,如墨累河和达令河,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中西部地区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难以满足大规模人口的需求。
社会经济因素
1. 农牧业和工矿业:东南部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农牧区,拥有广阔的牧场和肥沃的耕地,农牧业非常发达。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形成了密集的城市群。
2. 开发历史:澳大利亚的早期殖民者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开发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悉尼、墨尔本等。这些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和科技的中心,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
3. 交通便利: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多个优良港湾,如悉尼港、墨尔本港等,海运交通极为便利。良好的交通条件不仅促进了国内外贸易,也方便了人口流动,使得更多人选择定居于此。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多个大城市和城市群。这些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吸引了大量移民和外来人口。
# 加拿大:南部走廊集中,北部稀疏
加拿大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同样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南部走廊地带,而北部地区则相对稀少。这种分布格局同样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
1. 气候条件:加拿大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但总体上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人类居住。相比之下,北部地区属于极地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极低,不适宜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2. 地形地貌:南部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而北部地区多为高山和冻土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集。
3. 水源供应:南部地区河流众多,湖泊密布,如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北部地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冰川融水,难以满足大规模人口的需求。
社会经济因素
1. 工农业发展:南部地区是加拿大的主要工农业区,拥有广阔的农田和发达的工业体系。农业以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工业则涵盖了制造业、采矿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
2. 交通便利:南部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系统完善,极大地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相比之下,北部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人口的增长。
3. 城市化进程:南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形成了多个大城市和城市群,如多伦多、蒙特利尔等。这些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和科技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人才。
4. 开发历史:加拿大的早期开发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这里开发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温哥华、蒙特利尔等。这些城市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文化、教育和科技的中心,进一步吸引人口聚集。
二、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生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以下是高考地理中常见的三大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和后果分析。
# (1)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表层土壤被侵蚀和流失的现象。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下将详细分析其成因和后果。
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1. 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峭,尤其是沟壑纵横的地形特征,使得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增加了土壤的易蚀性。
2. 气候条件: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天气。强降雨会迅速冲刷地表,导致土壤流失。
3. 植被覆盖: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在过度开垦和放牧的情况下,植被遭到破坏,无法有效固定土壤,加剧了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
1. 过度开垦: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农民大量开垦山坡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暴露在外,容易被雨水冲走。
2. 过度放牧:畜牧业的发展导致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减少,土壤失去保护,水土流失加剧。
3. 过度樵采:农村居民依赖薪柴作为燃料,大量砍伐树木和灌木,破坏了森林和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
4. 开矿活动: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地表植被,形成裸露的地面,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后果(危害)
1. 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
2. 河床抬高: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堆积在河流中,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河流的泄洪能力,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3. 湖泊淤积:泥沙流入湖泊,导致湖泊库容减少,蓄洪能力下降,影响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
# (2)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植被减少、土壤退化和土地沙漠化。中国西北地区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下将详细分析其成因和后果。
成因分析
1. 气候干旱:中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植被生长,容易导致土地退化。
2. 过度开垦: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农民大量开垦荒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导致土壤暴露在外,容易被风沙侵蚀。
3. 过度放牧:畜牧业的发展导致草原过度放牧,草地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减少,土地失去保护,荒漠化加剧。
4. 过度樵采:农村居民依赖薪柴作为燃料,大量砍伐树木和灌木,破坏了森林和植被,加剧了荒漠化。
5. 不合理灌溉:一些地区采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盐碱化,进一步恶化了土地质量,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后果(危害)
1. 生态系统破坏:荒漠化导致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影响生态平衡。
2. 土地生产力下降:荒漠化使土地生产力大幅下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农民收入减少,贫困问题加剧。
3. 风沙灾害频发:荒漠化导致风沙活动频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 (3)干旱缺水问题
干旱缺水问题是中国多个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地区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以及南方地区冬旱等问题尤为突出。以下将以华北地区春旱为例,分析其成因和后果。
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
1. 降水不足:春季时,雨带尚未到达华北地区,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
2. 气温回升快:春季气温回升迅速,蒸发量增大,土壤水分流失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程度。
人为原因
1. 农业用水需求大:春季是小麦返青的关键时期,需水量大,而此时降水不足,导致灌溉用水紧张,加剧了干旱问题。
2. 水资源管理不当: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管理不善的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浪费水资源等,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后果(危害)
1. 农业减产: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粮食安全面临威胁。
2. 生态环境恶化:干旱缺水导致植被枯萎,土地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
3. 社会经济影响:干旱缺水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供水紧张,电力供应受限,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三、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如何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就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以下将详细分析这一项目对双方的意义。
# 中哈输油管道建设的双赢结果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不仅对哈萨克斯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实现了两国的互利共赢。
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
1.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出口渠道,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为哈萨克斯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出口渠道,使其能够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2. 扩大石油出口渠道:通过中哈输油管道,哈萨克斯坦不仅可以向中国出口石油,还可以借助中国的物流和市场网络,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石油出口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3.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输油管道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通信设施等,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4. 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输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这为哈萨克斯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运输、服务业等。
对中国的意义
1. 缓解石油紧张局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有助于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保障能源安全。
2. 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通过中哈输油管道,中国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实现了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降低了国际油价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对国内能源供应的影响。
3. 提高输油线路安全性:相比海上运输,陆路输油管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亚洲内陆地区,输油线路远离海盗和恐怖袭击的风险,保障了石油运输的安全。
4. 节省运输费用:中哈输油管道缩短了石油运输的距离,减少了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5.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引进哈萨克斯坦的优质石油资源,中国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两国的能源问题,也为双方带来了广泛的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目标。在未来,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哈两国将在能源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