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08高考地理复习用假期进行知识维修和加油

08高考地理复习用假期进行知识维修和加油

2024-12-05
08高考地理复习用假期进行知识维修和加油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孟宪起

虽然假期短暂,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复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维修点”和“加油站”。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往往难以找到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的自我反思和知识巩固。而假期则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静下心来,盘点自己的学习状况,查漏补缺,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盘点知识: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无论是天津试卷还是全国其他地区的试卷,都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地球运动原理、大气受热原理、等压线与天气、区位因素分析、文化和旅游等,这些内容都是地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点。

然而,许多学生在考试中丢分,并非完全因为能力不足,更多的是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不清。

因此,在假期里,学生应该结合知识清单的整理,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并及时加以补救。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理清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前一段复习的知识运用到区域地理中,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例如,了解某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后,可以进一步探讨这种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2. 采取“树枝状”综合复习思路:以某专题为主干,再逐渐向各树枝系统扩展和延伸。例如,选择“气候”作为主干,然后逐步扩展到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形成知识网络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以地理要素为枢纽、彼此联系、循环贯通的知识网络图。这不仅是认知结构,也是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框架。例如,在复习气候类型时,不仅要记住每种气候的特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在遇到相关题目时就能迅速定位并准确作答。

二、盘点、熟悉重点区域:强化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基础知识必须落实在相应的区域图上。许多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得分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区域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在假期中,建议同学们结合自己做过的练习题、模拟题及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盘点,找出需要重点复习的区域。

1. 世界分区图:例如欧洲西部、南亚、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对于这些区域,学生应首先从认识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邻省、轮廓)入手,进而深入了解主要地形特征、气候分布及特征、河流水文状况等。例如,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其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2. 主要国家:例如美国、巴西、印度、埃及、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这些国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各有不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加深理解。例如,对比巴西和印度的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两国在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

3. 中国区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江汉平原、东北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对于这些区域,学生应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河流水文、农业和工业布局、城市化进程、人口分布及环境问题等。

例如,为什么长江三角洲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优势和挑战有哪些?

在整理过程中,建议同学们将做过的题目中出现的区域重点复习。首先从认识地理位置入手,逐步深入探讨农业、工业、城市人口分布及原因,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等。对于上述重要的国家和区域,结合各自的自然、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尽量自己列出表格进行比较。

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会发现,区域比较的考查试题是天津卷的特点之一,这也正是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三、盘点重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掌握核心知识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规律和原理,这些内容不仅是考试的重点,更是理解地理现象的关键。例如,地球运动原理中的昼夜长短及分布规律在近两年高考中丢分较多,热力环流原理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原理,温度、降水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规律等等。同学们可以结合做过的各种试题重点整理这些规律。

1. 地球运动原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全球各地的影响。例如,为什么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何影响?

2. 热力环流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机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例如,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它对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3. 温度、降水分异规律:掌握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这些规律背后的成因。例如,赤道附近为何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地区为何干旱少雨?

在整理过程中,将自己不清楚或是容易混淆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开学之后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加以重点突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解题能力,还能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四、盘点解题方法:提升应试技巧

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同学们已经做了相当数量的各种练习题。假期中,将做过的试题整理一下,将做过的错题、不会的试题进行简单的分类,也许会发现解题方法的不得当是错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审题不清:许多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急于求成,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导致误解题意。因此,建议学生在做题时先通读一遍题目,明确问题的核心,然后再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或填空的要求。

2. 知识点模糊:有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的知识点却较为复杂。例如,一道关于气候类型的题目可能不仅要求学生知道该气候的特征,还要求他们了解其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复杂的知识点。

3. 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的许多题目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例如,一道关于某一地区发展的题目可能要求学生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4. 答题不规范: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点,但在答题时却不规范,导致失分。例如,地理题目往往要求学生用专业术语回答,而一些学生在答题时使用了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导致答案不够准确。因此,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利用假期进行知识维修和加油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盘点知识、熟悉重点区域、掌握重要规律和原理、提升解题方法,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做好充分准备。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利用好假期时间,查漏补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