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化学试题中的压强问题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化学试题中的压强问题

2024-12-20
高考化学复习指导:化学试题中的压强问题

在高考化学的复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与压强相关的实验设计和反应原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验案例,详细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以及设计改进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这些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对化学反应的影响,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2: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CO)和氢氧化钠(NaOH)之间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实验装置。这些装置旨在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证明两者之间的反应。下面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装置进行详细讨论,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质疑和改进方案。

实验装置选择及现象描述

我们选择的是第一个实验装置。在这个装置中,将CO气体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容器中。实验现象表现为:容器内的液体迅速吸收了CO气体,导致容器内部压力降低,进而使得外部大气压将水或其他液体压入容器内,形成明显的液面变化。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O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NaCO)和水(HO)。化学方程式为:

\[ \text{CO}_2 + 2\text{NaOH} = \text{Na}_2\text{CO}_3 + \text{H}_2\text{O} \]

当CO被NaOH溶液吸收后,容器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导致内部气压下降。根据波义耳定律,当温度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因此,随着容器内气压的降低,外界的大气压会推动液体进入容器,从而引起液面的变化。

质疑依据

尽管上述实验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质疑。他们的依据是:即使不发生化学反应,CO也可以直接溶解于水中,使气体量减少,同样会导致类似的现象。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CO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特别是在低温或高压条件下,CO更容易溶于水。

改进实验设计

为了消除这种质疑并确证CO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1. 加入酸性试剂:往CO与NaOH溶液作用后的液体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会与盐酸反应,重新释放出CO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 \text{Na}_2\text{CO}_3 + 2\text{HCl} = 2\text{NaCl} + \text{H}_2\text{O} + \text{CO}_2↑ \]

如果观察到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则说明CO与NaOH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2. 使用指示剂:在NaOH溶液中预先加入酚酞等酸碱指示剂。由于NaOH溶液呈碱性,酚酞会呈现红色。当CO与NaOH反应后,溶液的pH值会逐渐降低,直至变为中性或弱酸性,此时酚酞的颜色会发生明显变化,从红色变为无色或淡黄色。这也可以作为反应发生的证据。

例3:“瓶吞鸡蛋”与“瓶吐鸡蛋”的魔术揭秘

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一个名为“瓶吞鸡蛋”的魔术表演,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这个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解释:

瓶吞鸡蛋的原理

首先,瓶子内放置了一定量的NaOH固体。当向瓶子中吹入CO气体时,CO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前面提到的化学方程式:

\[ 2\text{NaOH} + \text{CO}_2 = \text{Na}_2\text{CO}_3 + \text{H}_2\text{O} \]

随着反应的进行,瓶子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导致内部气压降低。根据波义耳定律,外界大气压会将鸡蛋压入瓶子中,形成了“瓶吞鸡蛋”的现象。

瓶吐鸡蛋的原理

小勇思考:既然瓶子能吞蛋,能不能让它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鸡蛋果然被吐了出来。这是因为他加入了稀盐酸作为试剂P。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大量的CO气体。反应方程式为:

\[ \text{Na}_2\text{CO}_3 + 2\text{HCl} = 2\text{NaCl} + \text{H}_2\text{O} + \text{CO}_2↑ \]

随着大量CO气体的生成,瓶子内的气压迅速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从而将鸡蛋推出瓶子外,形成了“瓶吐鸡蛋”的现象。

例4:试管中刚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在右下图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现将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待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试管中刚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了。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当NaOH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并与CO反应时,生成碳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广口瓶内的气体分子数减少,导致内部气压降低。根据波义耳定律,当气压降低时,液体的沸点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原本已经沸腾的水在气压降低的情况下,再次达到了新的较低沸点,从而重新沸腾。

选项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答案应该是C:试管内的气压减小,沸点降低。这是因为气压降低导致液体的沸点下降,从而使水重新沸腾。

例5:铁架台装置中的气压变化

在右下图所示的装置中,夹子处于关闭状态。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实验现象及其解释

在这个实验中,I中加入锌(Zn)和稀硫酸(HSO),发生反应生成氢气(H)和硫酸锌(ZnSO)。化学方程式为:

\[ \text{Zn} + \text{H}_2\text{SO}_4 = \text{ZnSO}_4 + \text{H}_2↑ \]

随着氢气的生成,I试管内的气压增大,迫使稀硫酸进入Ⅱ试管中。在Ⅱ试管中,稀硫酸与氯化钡(BaCl)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BaSO)沉淀。化学方程式为:

\[ \text{BaCl}_2 + \text{H}_2\text{SO}_4 = \text{BaSO}_4↓ + 2\text{HCl} \]

随着硫酸钡沉淀的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同时,由于Ⅱ试管内的气压增加,液面上升,形成了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验案例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压强在化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通过观察气压变化来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还是利用气压变化来实现特定的实验效果,都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实验观察力。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实验的学习和理解,考生能够在高考化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