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上册语文必修四教案

第一单元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 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理解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性。深刻体会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
一、导入新课
1. 关汉卿及其作品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评价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不仅在戏剧创作上有卓越成就,还多才多艺。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自己精通音律,擅长吟诗作赋,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还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据记载,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杂剧,但大部分已散失,现存仅15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甚广,尤其是《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它继承了宋金以来的说唱艺术,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元杂剧有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 结构: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加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每折之间有明确的分隔,情节连贯,层次分明。
- 角色:主要分为旦、末、净、丑四大行当。旦角扮演女性角色,末角扮演老年男性或次要男性角色,净角扮演性格鲜明、形象夸张的角色,丑角则以滑稽幽默为主。
- 音乐:元杂剧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即根据剧情需要选择不同的曲牌进行演唱。曲牌具有固定的旋律和格式,演员必须按照曲牌的规定进行演唱。
- 语言:元杂剧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既有高雅的诗词歌赋,也有生动活泼的口语化表达。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元杂剧既适合舞台演出,也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
第二课时:文本分析与主题探讨
二、《窦娥冤》文本分析
1. 剧情概述
《窦娥冤》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元代的故事。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子,因家庭贫困被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病逝,窦娥与婆婆相依为命。然而,蔡婆婆为了偿还债务,被迫借高利贷,最终被张驴儿父子逼迫改嫁。窦娥坚决拒绝,结果遭到陷害,被诬陷毒死张驴儿的父亲,最终含冤而死。
临刑前,窦娥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冤屈最终得以昭雪,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 主题探讨
通过对《窦娥冤》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几个主题:
- 社会黑暗与统治者的残暴:元代社会政治腐败,法律不公,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剧中窦娥的遭遇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她无辜受冤,却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跋扈和司法制度的落后。
- 阶级矛盾的尖锐性:窦娥出身贫寒,面对权贵的压迫和欺凌,毫无反抗之力。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整个底层人民苦难的缩影。剧中通过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揭示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激烈对抗,突显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 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尽管身处绝境,窦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肯屈服于强权。她在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不仅是对自身冤屈的控诉,更是对不公社会的强烈抗议。这种刚烈的性格和反抗精神令人钦佩,也使窦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形象。
3. 文学鉴赏角度的理解
关汉卿设计窦娥三桩誓愿应验的情节,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 象征意义:三桩誓愿的应验象征着天理昭彰,善恶有报。虽然窦娥含冤而死,但她的冤屈最终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和回应,表达了作者对正义的呼唤和对邪恶的谴责。
- 艺术效果:三桩誓愿的设置增强了戏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超自然现象,不仅突显了窦娥冤屈的深重,也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这种戏剧手法在元杂剧中非常常见,通过夸张和奇幻的情节,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
拓展与创新
三、窦娥冤的现代意义
《窦娥冤》作为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面,也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某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如司法不公、权力滥用等。因此,《窦娥冤》所传递的正义、公平、人权等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窦娥的悲剧提醒我们,司法公正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至关重要。一个公正的司法体系能够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现代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司法制度,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审理,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2. 对抗不公的勇气
窦娥在面对不公时展现出的勇敢和坚持,值得我们学习。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该保持对正义的信仰,勇敢地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也可以推广到社会各个领域,鼓励更多的人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3. 人性的光辉
尽管窦娥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始终保持善良和孝顺,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人性中的光明,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找到前进的动力和希望。
---
与反思
通过对《窦娥冤》的学习和分析,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经典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
作业布置
1. 阅读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其他元杂剧作品,如《救风尘》《望江亭》等,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写作练习:结合《窦娥冤》的主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公平正义的看法。
3. 讨论交流:组织一次小组讨论,围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司法公正”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
《窦娥冤》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现实问题的契机。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