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2025-03-10
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篇1: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⑴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三期末考试章节复习要点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2: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高中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编准备了高二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期末复习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邯郸调研]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选②③。①④与题干主旨不符。本题答案C。

2.[江西临安一中月考]不同时代的着装,向我们表达了( )

A.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

B.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活动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D.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解析:C 文化既可能是对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又可能是歪曲反映,排除A。此题没有体现文化的超前与落后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B、D。

3.全国音乐选秀节目陷入全面混战,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快乐男声》、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江苏卫视《全能星战》、央视综合频道的《梦想星搭档》等节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反映音乐选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与经济相互决定 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④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材料中的选秀节目属于文化现象,但是产生了经济效益,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且能够反作用于经济,①③符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经济,②错误;选秀节目不是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④错误。答案选B。

4.早在美国就设想出了文化战争的蓝图。因此,美国文化即文化霸权,它意味着别国民族文化被消亡。这意味着()

A.美国文化即美国政治,美国政治即美国文化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C.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自身文化安全

D.其他国家与美国的文化交流因为美国的文化战略而难以为继

解析:C 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交流等知识。文化与政治尽管相互交融,但二者又存在区别。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说法不科学。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B错误,C正确切题。文化矛盾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D说法错误。

5.某公交公司欲精选《论语》名句贴在公交车厢内,打造车厢文化,陶冶市民情操、提升城市文明。若就此写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A.文化熏陶 道德修养 文化建设

B.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包容发展

C.继承传统 尊重差异 文化创新

D.和睦相处 文化融合 文化竞争

解析:A 该公交公司通过在车厢内贴《论语》名句来打造车厢文化,意在通过文化活动给市民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6.有人认为,由于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所以人们总是在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这一观点()

①认识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②肯定了文化对人的影响 ③错误地认为人在文化面前没有自觉主动性 ④没有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D 题干材料旨在强调文化对人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消极被动、无目的的,该观点肯定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影响的特点,但否认了人们在文化面前的自觉主动性,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没有正确反映材料主旨。

7.我国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C 材料强调从身和心两方面促进自我发展,即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作用,C符合题意;A、B与材料无关,D观点错误。

8.[漳州市七校模拟]每年,中国人过春节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西方人过圣诞节要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圣诞老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③民族节日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④各民族的文化是不会相互交融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④项中各民族的文化是不会相互交融的说法错误,故不能入选;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要求,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9.10月12日两岸昆曲艺术家会聚一堂,昆曲艺术家们合体演出,令人叫绝。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幽兰,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昆曲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反映 ②昆曲展现了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 ③昆曲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④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免遭破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昆曲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反映。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明昆曲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①③符合题意,选A。昆曲展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昆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不一定可以免遭破坏。②④观点错误,排除。

10.[绍兴一中回头考试]儒学仁、义、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

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同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D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儒学能走向世界,说明不同民族之间的共性,使得其他民族认可儒学,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不能解释儒学走向世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是讲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也不能解释儒学从中国走向世界,故排除。

11.10月10日, 丝绸之路文化峰会在兰州开幕,众多专家学者将多视角探讨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峰会涉及文化史学、文化人类学、地理学、摄影学、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地理学、边疆史学、民族学、影像学等多个学科,集中了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权威名流,是一个以多元视角管窥丝绸之路的主题性文化盛会。这种文化盛会()

①充分利用了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能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 ④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D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之一。丝绸之路文化峰会的举办,众多专家学者将多视角探讨丝路文化的传播,能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②③符合题意,选D。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④观点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

12.[沈阳二中月考]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关注,由网友发起的光盘行动引发了公众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动,争做节约达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由此可 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文化产品给人们以正义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④新闻媒体应担负起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的责任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关注,由网友发起的光盘行动引发了公众的热烈响应,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故①符合题意,可以入选;文化产品有精华与糟粕之分,高雅与低俗之别,故②项表述有误,不能入选;题中材料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关注,大家纷纷加入光盘行动,争做节约达人体现了③项;担负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责任的是政府,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期末复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3: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篇3:高二政治期末复习要点: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培养合格的公民,加大公民意识的培养。高中生处于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必须给予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小编准备了高二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期末复习要点,希望你喜欢。

知识点概述

首先主要是说明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 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 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其次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一方面要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最后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知识点总结

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所以文化创新还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怎样理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理解: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做到: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①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

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如何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文化创新具有继承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其基本内涵和根基。因此,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

(2)但是,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就是问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内涵。所以,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如何理解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是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工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因此,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拒绝和排斥,而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2)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不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盲目排外的封闭主义,也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怎样做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要正确把握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历史虚无主义 则 ─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正确把握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民族文化,甚至民族的存在;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3)以上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辨析: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是矛盾的

(1)以我为主是指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

(2)海纳百川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因为借鉴和融合有利于共享文化创新的成果,但在借鉴和融合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如何理解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通过继承积累下来的,并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即文化传承。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高二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期末复习要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