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篇1: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在高中的历史学习当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关于这部分知识的把握,同学们要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整个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前后影响有充分的了解。下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也可依照此文的主要框架进行类似知识结构的整体构建。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四、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遇发展迅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要求按照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篇2: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下面是编辑老师整理的高考历史章节练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希望对您提高学习效率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
A.蒸汽机的改良 B.计算机的诞生
C.相对论的提出 D.电力的广泛应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使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D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解析: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电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相继问世。两次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都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答案:B
3.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发生的范围十分广泛
B.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科学与生产的结合加强,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答案:B
4.在历史上,奥运会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情况。首届奥运会于在雅典举行,当时可能见到的现象有()
①运动员休息室电灯通明 ②运动服使用人造纤维面料 ③各国代表团乘坐飞机参赛 ④运动员获得的荣誉可以通过长途电话与家人分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研制了飞机,所以首届奥运会时各国代表团还不能够乘坐飞机到雅典参赛。因此排除③。①②④都出现在之前。
答案:C
5.(四川学业水平测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答案:D
篇3: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篇4: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5月,在英国伦敦一座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成果。下列发明中可能参展的有 ( )
A.蒸汽机 B.电灯 C.飞机 D.汽车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发展是 ( )
A.轻工业部门得到快速发展 B.推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C.发展进程从一国到多国 D.内燃机发明并运用于交通运输工具
3.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是 ( )
A.电的发明和应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利用
C.通讯技术的新发明 D.交通运输工具的新发明
4. 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 (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5.以下工业革命成就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创造的是 (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6.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这工作主要是由带头从事渡洋探险的西欧人进行的。在葡萄牙人于15世纪初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着前进以前,欧洲人仅掌握有关北非和中东的准确知识。他们关于印度的知识是模糊的;关于中亚、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则更模糊。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真实存在当然是未曾料想到的,更不用说南极洲的存在了。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技术革命战胜了当时所有其他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是世界范围的社会。革命的西方人的发明是以“海洋”代替“草原”,作为全世界交往的主要媒介。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利用海洋,统一了整个有人居住以及可以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
——AJ汤因比《历史研究》
材料三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10页
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描述材料一中提到的首次绘有整个地球外形的地图形状。
(2)对材料二中“西方首先以帆船,然后通过轮船利用海洋,统一了整个有人居住以及可以居住的世界,其中包括美洲大陆”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
(3)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二共同探讨的历史发展主题,材料三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他们所预言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是指怎样的阶段?
8.阅读下列材料:
至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虽然这不是说传统的,来自经验的方法大部分或甚至全盘都被抛弃了。经验主义在许多工业中仍然占统治地位,有些工业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自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F.H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ll卷
请回答:
⑴说明科学技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⑵说明科学技术和科学发现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⑶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4)通过这一组历史评论和问题,你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什么认识?
答案:
一、1.A 2.D 3.A 4.C 5.C 6.D
二、7.(1)分层次给分:第一层次:地球是圆形的,包括各大洲、各大洋。第二层次:地图上已经有了美洲。第三层次:绘出新航路开辟后的路线图示。(2)这是指世界市场的形成途径是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及先进交通工具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3)主题: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交往扩大;生产力水平提高;阶级关系变动;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新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立、占据统治地位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张的阶段。
8.⑴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科学不够发达,科学知识运用于工业条件还不够成熟,因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技术改进和发明主要来自于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工程师,科学研究的影响很不显著。⑵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实验科学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过去依靠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工业技术改造和革命的方式已不适用。科学的新发现应用于工业生产,促使生产手段的革命化进步,所有的工业部门几乎都受到新的科技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电力运用到无线电和通讯技术的发展。⑶ 整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影响也更为广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4)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能给社会带来重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专题训练及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5:高考历史:深入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练习题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
(1)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科学的繁荣,科学家不断进行科学探究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生产。
(2)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使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
①电的最早应用
②发电机、电动机和发电厂的出现
③电器产品(电灯、电车、电话和电影放映机等)纷纷涌现,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化肥等多种化工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钢铁工业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
19世纪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垄断组织。
19世纪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生产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丶化学工业丶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中便应运而生了,垄断组织的出现,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同时,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电力、汽车、化工等新兴产业的诞生。
②它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与沟通变得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③它促进了生产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同时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转变。
④加剧了列强的对殖民地的资源掠夺和商品倾销。
⑤交通电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19世纪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1)经济:
①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④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
⑤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⑥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2)政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②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③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④民主民族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3)思想文化:
①垄断主义
②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