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篇1: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1.题干材料参照法
题干材料参照法也可以理解为排除法,以题干材料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得出答案。题干材料的信息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2.选项(题肢)参照法
选择题的选项(题肢)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有的选择题中,几个选项(题肢)之间是有关联的。选项(题肢)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某些选项(题肢)可以参照互证。选项(题肢)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题肢)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题肢)进行推理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因果、包含、对应、交叉、矛盾、史实重复、观点同类等。
典例调研
调研1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北宋时期,老儒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据此推测,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藏
B.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数增
C.宋代印刷术落后,导致书籍供不应求
D.宋代与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
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紧缺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出北宋《史记》《汉书》出现短缺的原因;最后,结合选项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A和C相互矛盾,或者两项均错误,或者其中一项正确。从材料看,这两本书虽然出现短缺,但毕竟还能从民间找到,故A错误;印刷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故C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与民族政权对峙,但并没有出现中原文化遭浩劫的现象,故D错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文化书籍短缺,这就说明史书的短缺一定与宋朝的文化政策有关系,这项政策就是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因此,答案为B。
篇2: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能力提升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世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通过科举考试,向平民百姓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调研2某学者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怀疑、选择
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
D.顺应、理性
关键信息:经济全球化穷国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选择更好的手段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穷国应当如何面对全球化;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选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最后,结合选项和题干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可以发现,A和B属于同一种类型,C和D属于同一种类型,只要能在这两组之间确定一个错误选项,就可轻松推断出答案。根据材料努力选择更好的手段可知,该学者认为穷国不应该排斥全球化,故排除A、B;而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为最佳选项。
能力提升有关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关键句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物质条件、根本原因,市场经济市场条件,国际金融催化剂,跨国公司主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WTO的组建,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组建。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6)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各国只能顺应,不能抵制。
调研3电影《梅兰芳》中,提到了梅兰芳到美国纽约演出,《纽约时报》认为,梅兰芳的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其主要依据是
A.严格的表演程式
B.脸谱化的人物
C.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D.虚拟化的表演
关键信息:梅兰芳美国纽约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美国人不会认可梅兰芳的演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美国人不认可梅兰芳演出的原因;最后,结合相关方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备选项可以看出,A、B、D属性相同,都是京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很容易确定。文化差异是根本的差异,A、B、D都是由C决定的。因此,答案为C。
篇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
各位高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可能会因为那大量的时间、大量的事件而搞得自己心烦意乱。其实我们不妨在复习做题的时候将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题型进行总结,并总结出相应的解答方法。那么高考历史选择题有哪几种题型?解答方法都有什么?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最佳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否定性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推理型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排序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于中列出三组或四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于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
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委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比较型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材料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及解答方法—图画型选择题
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漫画的图片为主,形式多样新颖,角度独特,不仅提供了生动灵活的试题意境,使试卷出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综合性地考查了多种能力。图片型选择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学生处理图片资料的处理能力。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把图片和题干进行仔细准确的“对照”。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很容易就可得出正确结论,就一定能够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篇4: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为了帮助考生提分,下文为考生整理了历史选择题解答方法,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参照法就是通过找一个参照对象,如题干材料、选项(题肢)、政治原理、历史结论等进行拓展解题思路、缩小选择范围的处理,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解答的一种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参照法。
1.题干材料参照法
题干材料参照法也可以理解为排除法,以题干材料的信息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得出答案。题干材料的信息主要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含义等,以此作为参照,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题肢),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
2.选项(题肢)参照法
选择题的选项(题肢)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有的选择题中,几个选项(题肢)之间是有关联的。选项(题肢)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某些选项(题肢)可以参照互证。选项(题肢)参照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题肢)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题肢)进行推理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一种解题方法。具体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因果、包含、对应、交叉、矛盾、史实重复、观点同类等。
典例调研
调研1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记载:北宋时期,老儒生以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赶紧抄录,日夜诵读。据此推测,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两本书被皇室专藏,民间不得私藏
B.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读史人数增
C.宋代印刷术落后,导致书籍供不应求
D.宋代与民族政权对峙,中原文化遭浩劫
关键信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紧缺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出北宋《史记》《汉书》出现短缺的原因;最后,结合选项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A和C相互矛盾,或者两项均错误,或者其中一项正确。从材料看,这两本书虽然出现短缺,但毕竟还能从民间找到,故A错误;印刷术在宋代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故C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宋与民族政权对峙,但并没有出现中原文化遭浩劫的现象,故D错误。北宋时期《史记》《汉书》出现短缺,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文化书籍短缺,这就说明史书的短缺一定与宋朝的文化政策有关系,这项政策就是宋代科举以策论代替诗赋。因此,答案为B。
能力提升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世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通过科举考试,向平民百姓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调研2某学者写道:(经济全球化时代)富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穷国自己又怎样呢?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该学者认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怀疑、选择
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
D.顺应、理性
关键信息:经济全球化穷国善于聆听和善于观察选择更好的手段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穷国应当如何面对全球化;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选出穷国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最后,结合选项和题干参照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四个备选项可以发现,A和B属于同一种类型,C和D属于同一种类型,只要能在这两组之间确定一个错误选项,就可轻松推断出答案。根据材料努力选择更好的手段可知,该学者认为穷国不应该排斥全球化,故排除A、B;而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为最佳选项。
能力提升有关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关键句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新科技革命物质条件、根本原因,市场经济市场条件,国际金融催化剂,跨国公司主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WTO的组建,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组建。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5)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6)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各国只能顺应,不能抵制。
调研3电影《梅兰芳》中,提到了梅兰芳到美国纽约演出,《纽约时报》认为,梅兰芳的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其主要依据是
A.严格的表演程式
B.脸谱化的人物
C.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D.虚拟化的表演
关键信息:梅兰芳美国纽约演出不会获得美国人的认可
解题突破: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美国人不会认可梅兰芳的演出;其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美国人不认可梅兰芳演出的原因;最后,结合相关方法对本题进行分析。观察备选项可以看出,A、B、D属性相同,都是京剧的特点,故本题答案很容易确定。文化差异是根本的差异,A、B、D都是由C决定的。因此,答案为C。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是人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外在表现。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决定现象。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明确地分辨出哪些是现象,哪些是本质。如上题中,美国人看不懂京剧的因素有很多,从某个角度来说,四个选项所述均可以作为原因,但仔细分析可知,严格的表演程式、脸谱化的人物、虚拟化的表演都是京剧本身的特点,都属于外部因素;而美国人看不懂京剧的深层原因在于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才属于本质的原因。就世界文明而言,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存在着不同的文明现象,要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就需要了解这种文明的本质是什么。
以上就是历史选择题解答方法以及例题分析,希望对考生理解解题方法有帮助,也希望考生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篇5: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因果型选择题解答方法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例题:
【例1】('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国内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这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例2】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B.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
【解题思路】此题中B、C两项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但都属于主观方面的,不是客观原因,而A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当时由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美国既要制约苏联,又不愿意同苏联进行战争,所以推行了冷战政策。
【答案】D
【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客观原因这个概念,客观原因是同主观原因相对的,有两种理解:一、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观原因,而其它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历史事件是客观原因。二、自身的因素通称主观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观原因。在此题中提到的客观原因就是指自身以外的因素。
【例3】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题思路】题目中有两个关键的限制性内容,一是民国初年,二是发展的主要内因,而在备选项中A、B两项是外因,C项是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答案】D
【点拨】此题涉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问题,内因是事物自身发展方面的因素,外因是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环境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外因只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例4】明清推行的禁海闭关政策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妨碍了海外贸易
B.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
C.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抵御了外国殖民势力侵入
【解题思路】此题中B项使中国土特产滞销不符合史实,A、C项都是禁海闭关政策的后果,但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来说,妨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最严重的后果。
【答案】C
【点拨】此题是题干是原因、备选项是结果的试题,在历史发展中,一个原因往往产生多个不同的结果,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对不同的结果进行比较。此题是最严重的后果,如果是最直接的后果则应选A项。
模拟演练: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不同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两国改革力量和封建势力力量对比不同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不同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严重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B.封建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大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疯狂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先进
【解析】
1.C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A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它在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C、D三项是其客观的积极作用,但在封建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是最重要的。
3.BA、D两项的表述不准确,C项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对反侵略战争不起重要作用。
4.B旧三民主义对于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进行反清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难将革命推向新高潮。在此题中A、C项的产生都是由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形成的,而D项是旧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5.B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前提,根据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6.B垄断组织产生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改变,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7.D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