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篇1:高一地理学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形象地比作鸡蛋,也可以分为三层,地球的最外层是最薄的________________,中间一层是________________,最里层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由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把它形象地比做鸡蛋是因为,它的薄厚也像鸡蛋一样,蛋皮最薄、蛋清其次、蛋黄最厚。地球内部三层也由外向里依次增厚。
答案:地壳 地幔 地核
2.根据水储藏空间,地球上最多的水体是____________,最多的淡水体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淡水约有2/3储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地区。
思路解析: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所以地球上水以咸水为主,其中淡水仅占全球总水量的3%,这些淡水中有2/3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巨大冰川中。
答案:海洋水 冰川水 南极 北极
3.读“地球外部圈层图”(图1-4-1),图中代表大气圈的是________________;地球外部圈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图1-4- 地球外部圈层图
思路解析: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为外部圈层,在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
答案: A A B C
4.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 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 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岩石圈概念的理解。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地幔的上部,所以也可以说岩石圈是地壳加上地幔的顶部。
答案:D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科学家在划分固体地球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时,主要的根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科学家向地下打深井而得到的样本成分
C.厄尔尼诺现象D.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岩层结构
思路解析: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答案:A
2.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岩石圈 C.地幔 D.地核
思路解析: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答案:C
3.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渤海大陆架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地球内部圈层中的最外层——地壳厚度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陆壳均厚33千米,洋壳均厚6千米,青藏高原区厚度达60~70千米。
答案:C
4.大气上界的高度大约为( )
A.500—800 km B.1 000—2 000 km
C.2 000—3 000 km D.3 000—4 000 km
思路解析:在2 000—3 000 km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答案:C
5.下列关于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B.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C.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D.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思路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关于水体的分类角度的有关知识。水圈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按水储存的状态可以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陆地水可以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下水又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所以选项C、D均是错误的。
答案:B
6.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思路解析:地壳表层以外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生物圈因为具有生命,所以是地球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D
7.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主要存在于暖层
C.能反射无线电波 D.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思路解析:大气中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它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
答案:A
8.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离层分布在高层大气 B.云雨现象分布在平流层
C.中间层上冷下热,热层下热上冷 D.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大气
思路解析:大气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电离层)。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现象都分布在这一层,热量来自地面;平流层适宜高空飞行,其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中间层和热层都属于高空大气,中间层下热上冷,热层相反。
答案:A
快乐时光
号脉
“一切正常,你的身体好极了。”医生粗声粗气地说,“你的脉搏像时钟一样平稳。”
“可是……这……这……大夫,您刚才的手指是按在我的手表上了!”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
2.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思路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内核、外核),岩石圈包括上地幔软流层以上部分。
答案:C
3.下列关于地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表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B.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洋地壳较厚,大陆地壳较薄
C.在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的厚度最小
D.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其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地壳;陆壳>洋壳,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外部圈层中最外层是大气圈。
答案:C
4.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思路解析: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且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
5.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一般认为岩浆的喷发地为软流层,而软流层分布在上地幔顶部,所以排除错误答案A、B。但软流层只是上地幔的一部分,而非整个上地幔全部为软流层,所以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6.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 )
A.水汽和二氧化碳 B.水汽
C.水汽和固体尘埃 D.氮气和氧气
思路解析:大气层中除了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外,固体尘埃物质可以作为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答案:C
7.下列大气成分所在的大气层及其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B.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C.从平流层顶部到5 000千米的高空是高层大气,该层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对流层中的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思路解析:高层大气是指从平流层顶到3 000千米的高空,而不是5 000千米。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相当接近,且能反射无线电波,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答案:C
8.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9.“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降落过程中( )
A.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越来越高
B.由臭氧层进入平流层、对流层降落地面
C.所穿过的大气层温度随高度降低是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在平流层要穿过电离层
思路解析:本题结合实际案例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高空大气又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由下而上温度变化依次为先降—再升—再降—再升。大气分层中,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中臭氧的存在,使得该层成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电离层存在于高空大气中。
答案:C
10.海平面附近某地对流层顶气温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
A.10.17千米 B.9.34千米 C.11.47千米 D.12.02千米
思路解析:该题是道计算题。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顶层为-50 ℃,近地面气温为11 ℃,共相差61 ℃,用61÷0.6≈10.17千米。
答案:A
11.一架飞机由北极向赤道飞行,保持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
A.始终在对流层 B.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思路解析:此题关键是掌握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随着纬度的增高,地面的热量会逐渐递减,对流层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会随之降低,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一架飞机保持万米高度,在极地应处于平流层中,到了低纬度则进入对流层,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
答案:B
12.我们的气象工作者经常利用气象气球来获取一定方面对流层的气象数据,在下列各地点中,气象气球上升高度最高的是( )
A.0° B.30°N C.60°N D.90°N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变化规律的了解程度。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
答案:A
13.读图1-4-2,完成下列问题。
图1-4-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面以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层;A和B之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就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B面以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圈层:D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
答案:(1)横波 纵波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壳 最小 地幔 上地幔顶部 地核
(4)地壳 外核
(5)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4.读图1-4-3,完成下列问题。
图1-4-3 地球内部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___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C+D+E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篇2:高一地理学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地理上学期月考复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篇3:高一地理学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考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典型例题: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入冬以来,北京遭遇多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只有50米左右。气象台也多次发布全省大雾黄色预警。据此完成4~5题。
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干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
5.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大雾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深秋、初冬时节,天气一般晴好而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降低快,导致水汽易于凝结,形成大雾天气;白天大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很强,使光线很微弱,从而能见度降低。
答案:4.D 5.B
篇4:高一地理学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嘀嗒嘀嗒,时钟欢乐地走过假期的每一天;叮咚叮咚,新学期的门铃已经悄然响起。学校已敞开温暖的怀抱,欢迎同学们的到来!一起来看看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要点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同步练习题】
(莱芜期中)在不同媒介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2题。
1.根据地震波的探测,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范围是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层,称为岩石圈,其范围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软流层
C.地壳和上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2.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解析】第1题,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第2题,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即可回答。
【答案】1.D 2.D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要点解析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学们要警觉起来,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