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篇1: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历史告诉我们会有哪些选择,历史以具体而微的事例教导我们不公、无知和寻衅的罪恶,告诉我们一句朴实的鼓励话语或一种简单却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小编准备了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目录标题中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 三大即至是中共创立时期;******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至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 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至公元前2,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比东周时间要长,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 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 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 、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暗示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表明了19末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干净 的土地。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 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 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历史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 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 习时不能忽视。
一、年表中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形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 。如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止于,年表中却是始于,没有个终了年代。年表上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统治确立,言下之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可教材正文却不这么结论,教材在讲的《 权利法案》后才结论说:经过半个世纪斗争,英国终于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表述本无可厚非 ,但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时限上却把人搞懵了。18世纪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60至代,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3月,发生了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3月至8月,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表明确的知识点。
二、跨教本中
以文科生为例,他们初中使用中外历史课本共4册,高中又使用了世界史3册。中国近现代史讲座1册。中国古代史选修本1册,共计9本书,除近现代史讲座不考外,也还有8册教材,有些知识点就是隐形于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如一册战国的司南放到二册宋元文化中讲;一册唐时的华侨放到了二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讲;中古史上的虎门销烟摆在了二册近代史的开章讲。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特别注意掌握跨教本的隐形知识。
三、文字中
这类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定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具体哪朝 哪代?没有讲,否定了唐时发明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代到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代的军事工业为主,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 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因为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四、悟性中
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如,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的这类表述 ,你看出中日交战了吗?没有。日德之间呢?实际上打了的,打败了德国人,才能把德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里的铁路和地盘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处于军事优势。根据教材这段话,你能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么?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争的机会,加紧在北美进行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拿破仑的战争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么?你能否肯定回答?
五、大纲教参中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的知识点,大纲中有明确要求 ,而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大纲上未要求,课本上未提到,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的,不讲也行, 但讲了更完善,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 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又如意大利的统一,课本交待的外来势力中没有说西班牙,教参补充了西西里王国是西班牙的属地,这样也照应了世界古代史15世纪的意大利图上标明的那不勒斯王国是西班牙属地这个史实了。又如雅典卫城里的奉祀雅典娜的神庙,课本未交待名字。而老师手中的教参书明白称之为帕德嫩神庙。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篇2: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韩校:他这个问题有代表性,很多的同学,他是这么认为的,说我把书背下来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在十年前,或者更早一点,这个高考啊,特别是文综,它的变化已经转向能力考察,而这种能力考察呢,它背下来的知识实际上只是一个原料,然后在能力考察当中呢,试卷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知识的转化和运用,而不是在线。
主持人:也就是说背下来是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你有这个基础。
韩校:它是一个原料嘛。
主持人:你有材料可以搭房子。
韩校:对,而且他在背书的过程当中,就是说这个同学,实际上即使他的整理也是一种背的范本,比如说他是横着拉线,还是纵着拉线。
主持人:而且他怎么背。
韩校:实际上这些东西呢,它都是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而考试呢,考题它不考知识的呈现方式,是考知识的一个运用方式。
主持人:对了,以前《教育面对面》一开始学科复习都会问这个今年的学科复习变化,新趋势,我就不问,就说短信提问,我这会儿再问,韩老师您给说一说,高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
韩校:,今年还是从考纲上来看,还是变化挺大的,就是历史学科,以前呢,前几年没有这么大的变化,他从具体内容来说呢,有删,他删掉了整个选修二,一本书都删掉了,但是有留,他并没有完全地删利索,还保留了选修二的个别的知识,比如说这个人选宣言还做了保留了,所以有删有留,有增加、有调整,他增加的部分内容,中国史、近代史增加了一个,就是清末的新政,这块内容也是同学感觉比较乱的一小块,另外世界史当中增加了选修一,选修一当中的,就是埃及的一个内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这是他增加的。增加的相关专家也给出了增加的看法和理由,更多是从全球史观的方向来看这样的一个,全球史观,所以他增加了,你看中国这个历史属于亚洲,然后埃及属于非洲。
主持人:是,我看了一些背景资料,说新增加的考点还有德国的统一?
韩校:德国的统一,这个不是北京的吧?
主持人:这是全国的是吧?
韩校:对。
主持人:北京的跟全国的还是有区别是吧?
韩校:北京是自己命题,自己有考纲,他的试卷形式跟全国不一样,然后它有调整,调整就是说,调整是一些个别的表述式的调整。比如说孙中山,孙中山反专制的斗争,他可以调整为维护共和这样的斗争,这样的表述应该是更科学、更准确一些。
主持人:那这样相关的一些变化的内容,考生在这段时间来复习,是不是更多应该看一看《考试说明》?这个《考试说明》包括考纲怎么来利用,怎么来复习?
韩校:考纲是可以利用的,但是大家不要把所有注意力用在所谓的考点这个变化上,考纲有一个科学利用,就是说我们这套教材是一个,就是模块式教材,而模块式教材它大部分都是一个纵向的,比如说政治文明、经济文明,这是纵向,它缺少横向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相关的事件完整性有点不够。那么这个考纲呢,更多的呢就是说考纲,虽然它也有纵向,但是它对知识点非常清晰,非常明确,那么我们可以理由考纲把它弄精,然后把相关的内容做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完整,加强理解,这是利用考纲,对知识复习,一个比较好的这样一个利用方式。
主持人:除了利用考纲之外,你看现在短信平台是5261的朋友就问,历史的知识太杂了,包括考纲考点有的时候列的挺多,怎么能够有条理复习,就像刚才您的横向拉线,竖向拉线,我自己怎么能拉上这个线?
韩校: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我们教材是纵向的,然后它考试似乎是考一个中式,所以他又做横向的联系,其实我说我无论是教材还是他所谓的拉线,他在本质上都是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而我们现在要学的,并非是把好多知识都拉成横线纵线。其实学习在本质上,包括历史学习他也是化学反应,这不是物理反应,就是说你拉线只是一个知识的整理,借用鲁迅的话,我们很多同学学习历史,它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应该是牛奶,这是符合一个转化加工学习,就是说你这里吸收相应的营养,而现在很多同学,他从知识到知识,如果最后我要重新说一下,我们现在同学学习历史,就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草帘子,草绳子,但实际上它还是草。
主持人:就是说连一起了?
韩校:也就是说无论是横线纵线,还是教材的表述,它都是知识静态的呈现,一定注意考试的时候,考题考的是知识动态应用。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举一个例子,让大家能够更明白一些?
韩校:我们在讲的一些具体的,比如说我们同学去背的时候,比如说他去复习的时候,他去看书,那他是看书呢,他高一的时候怎么看?他把句子背下来,到高二的时候他复习一遍,到高三的时候又复习一遍,那这样的话他主要的注意力都用在这个教材知识句子表述本身上,那这种学习实际上他叫修复性学习,或者维护性学习,我高一的时候背一遍,背下来,学生不就是记不住吗,其实这个表述非常不完整,完整的表述应该叫曾经记住过,然后后来忘的,完了他复习怎么办?他就重新再背一遍,这不是一种,就像机器坏了重新修一样,修复性学习。
主持人:应该怎么做呢?
韩校:应该是加工式学习,你把对教材知识点的这种记忆,就是说他高一高二的基础是必要的,到高三的时候怎么办呢?就是说我由修复式学习变成加工式学习,我不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句子本身上,而是用在句子意思上,由句子意思再形成自己的观点,那这样的话呢,你是彻底的,就是说对教材是理解了。就北京有两套教材,全国有四套教材,实际上考题是不按教材出的,他是按考纲出的,所以教材的表述只是硬表述,关键是学生要理解教材所表述的要义,然后变成自己的,才会真正地运用和回答。
主持人:那这个在平时的,咱们的学生老师都会跟大家讲吗?还是说基本上老师告诉大家这个东西,这个时间点很重要,大家要记下来,这个人做了什么事,这个宣言什么时候发布的?还是说告诉大家去怎么学习呢?
韩校:那么最少高三复习的时候,就是不要再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句子本身这样上,至于说刚才主持人您所说的,我说时间、地点,或者什么什么的,那这些实际上他属于细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抓重点,把细节放在后边,同样是时间,你可以怎么背呢?比如说我先把这个事件最主要的先掌握,然后反过来我再去问自己时间是什么,而我们习惯一种程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复印式学习,他每次复习都像复印机一样。
主持人:所以就会导致,一旦考试问什么东西影响了这个东西的产生。
韩校:考试是不按照他学习的程序。
主持人:所以我先背的是时间,我就一时反应不过来,究竟是哪个因素影响了这个东西产生了什么?
韩校:他应该是先抓重点。
主持人:还是先抓重点。
韩校:就是根据二八定律,也存在20%的这个重点内容,可以得到80%的分。
主持人:对,吸纳重点,但是大多数人都抓不住重点。
韩校:就是说到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取舍。
主持人:关键是,老师您说这个问题敢于取舍,除非是,包括您在帮助他也行。
韩校:不是,您得理解敢于取舍,你要跟我说的理解肯定是有不一样。
主持人:有出入。
韩校:这个敢于取舍是什么意思呢?是在这个考试说明当中所规定的知识点一个不少的情况下,把记忆理解的总量砍掉80%,那是怎么砍呢?就是过去我学一个事件,那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结果我全学,我这个知识的复习、学习就像月光照大地,我照的非常均匀,哪儿都看了,最后哪儿都模模糊糊,月朦胧嘛。但是现在我们做复习的时候聚焦,就不要这样了,就是这个事件什么最重要?我把它抓出来,抓出来以后,那好,我就先把它再做精准、熟练,把它弄出来,然后相关细节的内容,细节的内容,那就是变这种复印式的学习,为滚雪球式的学习,我先把内核抓住,然后对外地扩张。
主持人:我明白了韩老师您的意思,但是您能不能再从学习的实地出发,因为我学历史,好多年前高考的事情,比如您说今年新增加的考点,这个清末的新政,包括穆罕默德的阿里改革,大家都知道新增了这个点,我把这个点,清末新政从头到尾我全背下来。
韩校:其实清末的新政内容倒并不是很多,它在这里它主要是一个前后联系,所以学习对它来讲就是一个概括,概括是对知识点要义的把握,那么一个联系就是这个知识整体的一个联系,其实从新政,就是新政来讲,那就,清政府自己进行改革,慈禧太后进行改革,听了我也觉得挺滑稽。她自己改革,实际上它内容就三点,就是说她的目的很简单,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那她内容,那她的内容,你看这三点,说第一派留学生,命令各省,各都府派留学生,那么派留学生以后,她目的是想向西方学习,结果这个人出去以后,结果都接触了西方民主思想,都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她编了新军,你看她编了新军,最后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实际上我说的起义就是新军起义,说编列新军,那么我们在这里就是说留学生、新军,另外发展资本主义,就是发展工商业,那资产阶级壮大了,她必然要反专制,所以她的实际目的和她的实际做法和她最终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那么我把这层逻辑关系和这个内容,你看我没有说出原句是什么,如果我要记这个,什么是概括,那就是新军、发展资本工商业、留学生,那这样的话呢,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激化矛盾,实际上是激化矛盾的一个做法,那么把这个,这就挺好了,这就完了。
主持人:这就很好了记了。
韩校:对,这样就好记了。
主持人:而且也容易记忆,如果从课本上那样去做的话。
韩校:其实他的这种归纳,要是整体一点的话,你比如说选修课的教材,这个学生感觉到很困难,比如说选修四这是一个考试内容,比如说讲完马克思讲恩格斯,说恩格斯我掌握什么?那这个时候他讲的是人物,你把他当成一个人物来看待,我通过这样一个贯穿就可以把恩格斯主要的精神和事迹掌握了,我就是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恩格斯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出身是富豪,很富有,但是他非常同情工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进行这样的分析,你看他是个善良的人。第二个他是个奉献的人,他奉献谁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除了伟大友谊之外,实际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他是组成部分,但是他把自己很多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文章,一些观点,那他署名都署马克思,所以他是一个奉献的人,这样的话呢,我们对这个人物非常清楚。说第三,他还是一个担当的人,当恩格斯去世的时候,恩格斯去世以后呢,不是,错了错了,当马克思去世的时候,马克思去世的时候恩格斯自觉地就接受起领导国际公认运动的重任,然后整理马克思资本论二卷、三卷,那这样的话,貌似很多恩格斯的内容,围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既然是人物嘛,那就很清楚的,所以他的重点和相关事件,以及你知道他是善良的人,他是奉献的人,他是担当的人,那对他的评价自然我们也就会了。
主持人:其实学习历史真的像学习一个故事一样,历史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但是很多说我们的教材死死了一个教材,包括部分老师讲课也是死死的,就是按照备课方式去讲,就很难让学生去理解,最后再去复习的时候,更是丈二和尚抓不着头脑。
韩校:其实历史复习,包括学习,特别是考试下的学习,他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很快乐,不一定非得学的那么悲壮,说我一定要把教材背下来,不一定是这样的。
主持人:我们需要的就是方法,一会儿韩老师有时间给我们说说更多的方法。你看看短信平台,这是8296,老师,现在抗拒背历史,时间也完全背不下来,这次模考60,你看。6778,老师,书背下来就忘了,这一背就忘了,怎么办啊?谢谢您,你看这都是大家伙发来的短信。
韩校:这个就是我说的他的维护性学习,他不是加工式学习,所以他就一遍一遍重复,像复印一样,我曾经这样概括他的学习,他曾经记住过,是这样。
主持人:曾经记住过?
韩校:曾经记住过。
主持人:曾经拥有过。
韩校:那现在他最主要的问题是减量,就是抓最知道的,甚至抓最主要的结构和关键词,咱这么说吧,我给你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能一句话记住的,明白的,就不看一段话,能一个词明白的,就不看一句话,能一个字明白的,就不看一个词。
主持人:关键是现在不明白,关键不明白,有很多这个东西没有人给总结,真是不容易。
韩校:他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说在这里,实际上我们说的重点,在句子表述当中,这些要义词更多表现为什么呢?更多就是表现为句子当中的表义词,更多的说白了就是术语词。
篇3: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之四个利用
一、利用好考纲。
将考纲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真正掌握,并且强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利用好课堂。
现在,各个学校基本上处在二轮复习的最后阶段。相信你的历史老师一定是在将三本必修、两本选修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帮助你构建专题知识板块,形成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综合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同学们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
三、利用好习题。
1.历史学科解题方法
(1)选择题:选择题共有11题,每小题4分。首先搞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再分别审视每一个选项,确定其中的最佳选项。往往有三类选择题比较难:①多选性质的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回顾基础知识,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取舍。②逆向思维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增加了难度系数,干扰考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先把题干做正向思维处理,用排除法排除符合正向思维的选项,最后把选中的选项与题干相联系,做到万无一失。③带有材料性质的选择题,如文字材料或者图片材料等,这就需要考生先把材料读懂,然后从文字或图片材料中尽可能多地提取有效信息,不宜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得太多,最后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最佳选项。
(2)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共2题,尤其是第12题,题目的特点是分值高(40分)、时间跨度大、覆盖的主干知识多。答题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审题,搞清楚题目究竟问什么、共有几次设问。二、提取有效信息。至少要阅读三遍文字材料或者图片等,从中提取大量的有效信息。三、根据题目所设的时间范围,回忆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提取相关的知识。四、整理答案条理化。尽量做到条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不要疏漏,切忌答案的文字一大片。五、尽量使用历史语言。考生在文字表达上写了很多,但是缺乏历史高度,应尽量说清楚历史事件的性质及主要影响。
2.例题分析
例1、高考题第12题关于“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此为话题,从汉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二战后的英国、苏联再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围绕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使考生认识到“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这道题虽然设问有六问,但是,仔细审题后不难发现,前五问基本上考查的是与“民生”这一话题相关的古今中外的基础知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而新教材无一例外将中外历史编到了一起,这有利于将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中考查,使学生建立新的历史观。
四、利用好时间。
建议同学们原则上将把握性比较大的学科排放在第一答题顺序上,每个学科用时45分钟,剩余15分钟用于涂卡和检查。
篇4:高考历史备考复习策略
摘要:高考复习就像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仅要制定好大的战略,针对每一场战役更要制定好相应的战术。高考历史如何复习?下面是高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规划指导欢迎大家点击参考!
有的同学认为历史只要临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殊不知,高考历史与平时考试不尽相同,绝不能抱如此想法,否则必吃败仗。历史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一样,建议坚持每天1小时对教材阅读,这比仅仅大量做题效果会好很多。在阅读中逐步把知识点放在一定的知识结构或框架内,这样能够减少记忆量,增强理解力。做题时,建议从选择题入手,如果选择题中绝大多数能做对、弄会,其他类型的题目也就问题不大。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最高,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3.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4.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5.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总结:以上就是高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规划指导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相关精彩内容推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策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要点提示
高考一轮文综复习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