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篇1: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试卷考到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这是非常基本的史实,但是试卷要求考生通过读懂材料进而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因此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是王道。
有不少题目命题者通过独到的视野和角度,对题目进行设问,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分辨类似的细节。这就要求学生有较深的学科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相信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必将继续贯彻于的高考当中。历史学科的能力包括文字的解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再则,高三一年的时间非常地宝贵,我们应该将它更多得用于能力方面的训练。那用什么时间来完成夯实基础这样一个重要的工作呢?当然是这个宝贵的暑假了。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一个期盼已久的暑假即将到来。作为一名选择历史方向的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在暑假休息好的同时,利用这个暑假对历史进行复习。
篇2: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对于同考历史复习来说,基础知识是复习的重中之重,复习的过程中最忌历史基础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出现。
考试的命题范围始终围绕课本,考题的考点也始终出自于课本。如何利用好课本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应熟练地掌握课本的内容,特别应留心挖掘课本的隐性知识,如注释和与之匹配的图片表格等,了解各章节的重点,通篇把握历史背景。
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思考词与词间、句与句间、段与段间的前后关系,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做到完整地回忆课本。如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目就要弄清四个知识点:一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危机的出现;三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四是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
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这种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每一阶段甚至每一天的复习都应该有计划:确定在一定时间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篇3: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复习要如何夯实基础呢?以下是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请考生学习。
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篇4: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并进行适当的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复习历史基础知识和适当训练相结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篇5: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考试目标相对比较具体,学生依照《考试手册》的要求结合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仔细梳理,就可以达到最有效的复习效果。考纲知识条目很多,尤其是一期课改教材,在复习中要分层次去整理掌握。基础知识的梳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对人类文明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大事,是一期、二期教材上共有的。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的启蒙运动,《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美国的《独立宣言》、宪法、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德国的统一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在复习中必须梳理清楚,牢固掌握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第二层次是教材和考纲涉及到的重大事件,如一期教材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法国二月革命、六月起义;中国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战中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等。二期教材中英国的议会内阁制、福利国家等。
第三层次是用线索串起来的其余知识。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运动这一节的知识,可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工人运动高潮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串起来,这样不仅能把应该掌握的知识掌握了,而且教材的线索也理清了。再如解放战争胜利一节,可用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解放串起来。这类知识采用归类、串线的方法进行复习,可使复习的层次更加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