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2025-02-18
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篇1: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1.高一语文必修三考试重点 篇一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赢粮而景从。(景:古“影”,像影子一样。)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高一语文必修三考试重点 篇二

  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徒,空。今义:作动词。)

  连峰去天不盈尺(古义:距离今义:离开)

  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往日,过去。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指远离家乡今义:一万里的路程)

  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指晚年、暮年。今义:指很多年或很长时间,一生、终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树叶。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此写了。今义:表原因。)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出一般)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词构成的一个词,朝着前面。)

  如闻仙乐耳暂明。(古义:忽然,一下在。今义:暂时)

3.高一语文必修三考试重点 篇三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高一语文必修三考试重点 篇四

  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5.高一语文必修三考试重点 篇五

  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一、词组、字音

  第一单元

  qìn(沁)园春 分mì(泌) 百gě(舸) zhēng(峥)嵘 寥kuò(廓) 万户hóu( 侯 ) 挥斥方qiú(遒) màn(漫)江 màn(谩)骂 xié(携)来 浪è(遏)飞舟 漪lún (沦)páng(彷)徨 寂liáo(寥)惆chàng(怅)凄wǎn(婉) 颓pǐ(圮)青xǐng(荇) 浮zǎo(藻) 长gāo(篙) hāo(蒿) 草 枯gǎo(槁) 斑lán(斓) shēng(笙)箫 青tāi(苔) 漫sù(溯) 荆jí(棘)火bō(钵) niǔ(忸)怩 麦zāo(糟) 发jiào(酵 )dùn (炖) 肉 团jī(箕) 凌wǔ(侮)chì(叱)骂 踟chú(蹰) duò(舵)手 qióng(跫)音 春wéi(帷)窗fēi(扉) 流lán (岚) 雾ǎi(霭) 和ǎi (蔼)

  第三单元

  洗dí(涤) 尸hái(骸) 浸zì(渍) 立Pū(仆)

  风尘púpú(仆仆) gàn(干) 练 (诧)chà异 长歌(当)dàng哭 桀ào (骜)(赁)lìn屋 chuāng(创)伤

  zhǎn(辗)转 作yī (揖)  (倘)tǎng使 解pōu (剖)

  步lǚ(履) 谦xùn (逊) (屏)bǐng息 (堕) duò入 (呢)ní帽

  (熙熙)xīxī攘攘 殒身不xù (恤) (莅)lì临 激kàng (亢)

  (鳏)guān寡

  第四单元

  紫jīng (荆) 易zhì (帜) 停bó (泊) 超zài (载) 登zǎi (载) (蒙) mēng骗 (蒙) měng古 婆suō (娑) (噩)è梦  (嬉)xī笑 (撰)zhuàn写 (雏)chú菊 (窒)zhì息

  (剥)bō夺 (剥)bāo皮 夏yǎn (衍) (弄)lòng堂

  游shùi (说) (契)qì据 (锭)dìng壳 (拗)ǎo断 (拗) ào口 执niù (拗) (哄)hǒng骗  起hòng (哄)

  气hōnghōng (哄洪) ruò(偌)大 污miè(蔑)

  (揣) chuǎi测 (揣)chuāi着 挣chuài (揣) (翌) yì年 (横)héng亘 (横)hèng财  酝niàng (酿) (作)zuō坊 一鼓(作)zuò气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一单元

  沁香 分泌 谩骂 漫江 惆怅 为虎作伥 苍茫 沧桑 阻遏 碣石 彷徨 惶然 惋惜 哀婉 颓圮 杞人忧天 祭祀 沉淀 纸锭 绽放 彷徨 牌坊 惆怅 稠密 丝绸 无耻谰言 斑斓 波澜 朔风 追溯

  挑衅 河畔 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忸怩 纽扣 枢纽 心扉 雨雪霏霏

  第四单元

  撤离 车辙 清澈 步履 木屐 草屦 废墟嘘寒问暖 谄媚 陷阱 循着 遁世 黯然 谙熟元宵节 诞生 涎皮

  易错字——戊 戌 戍 戎 戒

  戊:读wù,注意字形——内中空空,注意字义——天干第五位,如“戊戌”。

  戌:读xū,注意字形——内中一短横,注意字义——地支第十一位,如“戊戌”。

  戍:读shù,注意字形——内中一小点,注意字义——军队驻守,如“卫戍”“戍守”等。

  戎:读róng,注意字形——短横左出头,注意字义

  ①兵器的总称,如“兵戎相见”;

  ②指军队,军事,如“投笔从戎”。

  戒:读jiè,注意字形——“戎”字里面多一竖,注意字义①提防,如“警戒”;

  ②改掉不良嗜好,如“戒毒”;

  ③指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准则,也泛指应当戒除的事,如“戒律”“斋戒”。

  易错字——采 彩

  采:本义是“摘”,如“采花”“采摘”。另有意思跟“精神”“神情”有关,如“无精打采”“神采奕奕”。

  彩:本义跟“颜色”有关,如“彩旗飘飘”。另有意思跟“称赞的欢呼声”有关,如“喝彩”。

  三、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第一单元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第三单元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第四单元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纷披的样子。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人事沧桑:当事人和世事变化很大。

  记忆犹新:对往事的记忆还像新的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四、近义词辨析

  第一单元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篇3: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篇一】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篇二】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2、长篇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的序幕之一,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一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环境描写细致真实,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林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谨慎等,王熙凤的泼辣、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逢迎等,贾宝玉的英俊多情、任性率真和敢于反叛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3、《祝福》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一生勤劳善良,对生活要求极低,到头来却挣不到鲁迅所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的资格,只能悲惨的死去。深刻的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4、《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凭借此作“精通于叙事艺术”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通过主人公桑地亚哥与鲨鱼的顽强搏斗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凭借着勇敢坚毅、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文章赞美和讴歌了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

  5、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原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科普说明文的三个特点为: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多为客观性的描述;《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说词,以“我们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情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像与朋友促膝谈心,亲切自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篇4: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一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6.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二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三

  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3.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四

  一.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时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对偶的作用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的注意事项

  对偶时应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对仗而背离了修辞的根本目的。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五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篇5: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二

  商代

  1、公元前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三

  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朝是我国历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内外服制的内容:“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二重证据法: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

  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1)主要是礼器;

  2)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甲骨文:

  1)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2)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3)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4)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四

  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五

  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

  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6.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重点知识点 篇六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篇6: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1.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一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2.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二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我虽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译: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

  10、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

3.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三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单于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4.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四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5.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五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5、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6、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7、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9、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20、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

  21、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

  2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执,拄)

6.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重点知识点 篇六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

  1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篇7: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导语:高一新学期已经开始了,高考网为大家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课文的讲解、赏析还有同步练习,下面是具体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1《雨巷》赏析 课堂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1《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翻译 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1《鸿门宴》翻译与鉴赏 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1《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1《小狗包弟》赏析 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析 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同步练习

篇8:高一语文必修三重点

1.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重点笔记 篇一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有时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生活

  (三)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幼儿,儿童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2.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重点笔记 篇二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五)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

3.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重点笔记 篇三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4.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重点笔记 篇四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1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折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1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1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高一年级必修二语文重点笔记 篇五

  文言虚词

  之:

  (1)助词,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何知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奚以知其然也

  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彼且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于:

  (1)介词,对于。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