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有策略:把握因果联系

高考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考试中,许多考生常常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答题方法,导致虽然写了满满一页纸,却未能得分;而另一些考生则能用简洁的语言直击要点,轻松拿高分。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掌握了科学的答题策略。
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在高考地理答题中把握因果联系,从而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性。
一、考场答题需有“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每种题型都有其特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应对。
1. 特征描述题
特征描述题通常要求考生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形态、状态、分布或变化特征。这类题目的设问形式常见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要答好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进行准确表述。
例如,在描述某地区的气候特征时,考生应从气温、降水、风向等多个方面入手,结合该地区的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全面而具体地描述出该地区气候的特点。同时,注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以增强答案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 成因分析题
成因分析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某一地理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解。常见的设问形式包括:“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例如,在分析河流的形成原因时,考生可以从水源补给、流域地形、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逐步剖析河流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通过这种逻辑严密的分析,不仅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能使答案更加条理清晰。
3. 区位分析题
区位分析题要求考生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题时要坚持四个原则:
- 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时,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时,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也要找出不同点。
- 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
- 具体有针对性:回答问题时要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
-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例如,在分析某城市的工业布局时,考生可以从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市场、交通)、技术条件(如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该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4. 意义罗列题
意义罗列题要求考生列举某一地理现象或措施的意义。常见的设问形式为“分析××对……的影响”、“说明××的意义”等。答题时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考虑直接意义,也要考虑间接意义;既要考虑短期影响,也要考虑长期影响。
例如,在分析修建一条高速公路的意义时,考生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带动沿线旅游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条高速公路对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使答案更加全面深入。
5. 建议罗列题
建议罗列题要求考生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常见的设问形式为“请你为……提出合理化建议”、“谈谈你对……的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创新性,提出的建议不仅要符合实际情况,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例如,在讨论如何解决某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时,考生可以从源头控制(如减少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过程管理(如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执法)、末端治理(如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体现出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因与果的联系
在地理答题中,因果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工具。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果联系,可以帮助考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现象的本质,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1. 明确因果关系
在回答成因分析类试题时,首先要明确因果关系。地理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生需要仔细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在分析某一自然灾害的原因时,考生可以从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地质构造)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剖析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注重逻辑推理
因果联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因为……所以……”,而是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逐步剖析问题。
例如,在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时,考生可以从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资源短缺。
3. 预测未知变化
地理现象往往是动态变化的,考生需要根据已知的变化要素,预测未来的趋势。例如,在分析某一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时,考生可以根据该城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等信息,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答案更加全面,还能体现出考生的前瞻性思维。
三、总结
高考地理答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特征描述、成因分析还是区位分析,都离不开因果联系这一核心思维工具。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把握因果关系,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