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高考!永久域名:yigaokao.com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2025-08-02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xié)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zhuǎn)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wèi)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hámá)陵]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赤壁北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过秦论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晏子治东阿刘向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宗。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重点语句翻译】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通假字】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篇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篇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1.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一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千万不复全(古义:无论如何;今义: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感吾区区怀(古义:真挚的情义;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

  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

  共事二三年(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

  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

  便利此月内(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多谢后世人(古义:多多劝告;今义:多多感谢)

  便可白公姥(白:古义:告诉,今义:常指一种颜色)

  槌床便大怒(床:古义:坐具,今义:睡觉的地方)

  蹑履相逢迎(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常指奉承、拍马)

  再拜还入户(再:古义:两次,今义:下一次)

  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义:使者,指媒人,今义:书信)

  渠会永无缘(渠:古义:他,今义: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2.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二

  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3.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三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唱歌)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③下江陵(攻占)

  ④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4.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四

  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3)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或因寄所托/当其欣于所遇/及其所之既倦

5.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篇五

  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鞿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篇4: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篇4: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11、于是饮酒乐甚。(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在)

  14、寄蜉蝣于天地。(在)

  15、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而今安在哉?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而又何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