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中,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议题。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而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则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标,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 1. 精华部分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指那些经过时间考验,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元素。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等价值观,至今仍对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再如,中医文化中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方法,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这些精华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 2. 糟粕部分的剔除与改造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是指那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甚至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元素。例如,封建礼教中的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一些迷信活动等,都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内容。当然,对于一些带有糟粕成分的文化现象,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视角进行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
比如,传统节日中的某些习俗,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 3. 注入时代精神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注入时代精神。这意味着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使之与时俱进。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来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也愈发明显。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1. 加强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我们可以展示本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还能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灵感。
例如,近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许多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重新焕发出光彩。
# 2. 借鉴优秀成果
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内容。例如,西方的科学精神、法治理念等,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我们可以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然,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 3. 实现文化融合
文化交流与借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例如,现代音乐中的“世界音乐”就是不同民族音乐风格融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各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同样,在其他领域,如建筑、绘画、文学等,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融合现象。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一切错误的倾向。具体来说,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 1.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一种极端保守的文化态度,它主张完全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态度虽然表面上看似保护了传统文化,但实际上却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清朝末年,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态度,积极拥抱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 2.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们完全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盲目推崇外来文化。这种态度不仅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还可能导致文化的断层和社会的动荡。例如,20世纪初的“全盘西化”思潮,一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被忽视甚至破坏。
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尊重并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 3. 坚持辩证思维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它的现实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既符合国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道路。例如,对于儒家思想中的“忠君”观念,我们应该批判其封建性的局限,但同时也要肯定其中蕴含的忠诚、责任感等积极品质。
通过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本质,从而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在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中,考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具体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