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备考:突破主观题两大题型

在政治高考中,主观题是考生们最为头疼的部分之一。它们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本文将详细解析两种常见的主观题类型——图表题和“为什么”类题目,并提供具体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图表题的解答技巧
图表题是政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它通过图形或表格的形式呈现信息,要求考生从中提取关键数据并进行分析。这类题目不仅考察考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测试其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以下是详细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1. 仔细阅读题目,了解全部内容信息点
在开始作答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的背景和具体要求。图表题通常会给出一段文字说明或问题,明确指出需要分析的内容。例如,题目可能会问:“根据下图,分析我国近年来GDP增长的变化趋势。”此时,考生应首先确认图表中的所有信息点,包括标题、坐标轴、单位、注释等,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细节。
2. 先横向后纵向比较和描述所有信息点的运动变化趋势
图表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量大且复杂,因此,考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可以先从横向角度对比不同时间段或不同对象的数据,再从纵向角度观察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例如,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可以先比较不同年份的GDP数值,再观察某个特定年份的增长率变化。
这种分步分析法有助于理清思路,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3. 比较和解读几个叠加图示或多组数字的变化幅度差异、拐点含义、注解含义
图表题中常常会出现多个图示或数据集叠加的情况,这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考生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变化幅度差异:不同数据之间的增减幅度可能反映不同的经济或社会现象。例如,某一年度GDP增长率大幅下降,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恶化或内部政策调整所致。
- 拐点含义:图表中的拐点(即曲线的转折点)往往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某条曲线突然由上升转为下降,可能意味着某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开始显现。
- 注解含义:图表下方的注释或说明文字提供了额外的信息,帮助考生更准确地理解图表内容。这些注释有时会揭示一些隐藏的背景因素或特殊事件,对答题非常有帮助。
图表题的解答不仅依赖于对数据的精确把握,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考生应在日常练习中多接触不同类型和难度的图表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为什么”类题目的解答技巧
“为什么”类题目是政治主观题中的另一大难点,它要求考生解释某一现象、政策或行为的原因及其影响。这类题目不仅考察考生的知识积累,还考验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具体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1. 研究设问涉及几个行为主体(显性隐性的行为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为什么”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涉及的行为主体。这些主体可以是国家、政府、企业、个人等,既包括显性的直接参与者,也包括隐性的间接影响者。例如,题目可能问:“为什么我国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时,考生需要考虑的主要行为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和消费者等。
了解这些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
2. 做这件事对于作用一方和被作用一方的必要性(什么客观的因素决定了必须这么做)
接下来,考生需要分析做这件事的必要性。具体来说,就是探讨哪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必须采取这一行动。例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
- 经济发展阶段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 国际竞争压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必须通过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
- 国内资源环境约束:长期以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合试题内容和材料挖掘做这件事对于双方或几方有什么重要性(全方位挖掘经济、政治、社会、环保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作用、影响)
在明确了必要性之后,考生还需进一步探讨做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影响。这里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环保等方面。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还能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等。
通过全方位挖掘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考生可以更全面地回答问题。
4. 做这件事所采取的措施是怎样对双方或几方起作用的?要注重细节和过程,以及作用的结果是怎样的
解答“为什么”类题目时,考生不仅要解释原因,还要说明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机制。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这些措施如何发挥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
- 去产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供给,从而缓解供需矛盾,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降成本: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手段,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 补短板: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5. 对该题题意你的自主理解是什么?对应该试题材料内容的具体描述找出相对应的理论依据(教材基本理论的表述)!言之有理(理指理论和道理)即可得分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题目进行总结,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例如,在回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时,可以引用“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理论概念,使答案更加严谨和专业。同时,考生应确保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
三、主观题解答的两个基本原则
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考生还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以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注重共性(理论)和个性(材料)的结合
主观题的答案既要体现理论的高度,又要紧扣具体材料。这意味着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还要善于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例如,在回答有关政策调整的问题时,考生应首先回顾相关政策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 按逻辑推理顺藤摸瓜
主观题的解答过程应当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考生应从问题出发,逐步展开论证,确保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链条。例如,在回答“为什么”类题目时,考生可以从原因入手,依次分析必要性、重要性、措施及其作用,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使答案结构清晰,还能增强说服力。
政治高考主观题的解答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不断练习和总结经验,考生可以在考场上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主观题,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以上解析能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他们在政治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