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篇1: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
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知识点的内容就为考生分享到这里,希望对更多考生复习有帮助。
篇2: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篇3: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 2. 3. 4.
5. 6. 7.生物多样性 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 、 和 ,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 成分的多样性, 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 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 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 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 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 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 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 、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篇4: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篇5: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知识点
知识点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我国的人口政策
(1)20世纪代: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2):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3):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人口现状
(1)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由于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3.我国人口目标
(1),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
(2),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
(3)21世纪中叶,人口数量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的多种需求
粮食、水、自然资源、生存空间、精神需求等。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2)对能源的压力。
(3)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4)对水资源的压力: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是世界人均的1/4。
(5)环境污染加剧。
3.保护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力度。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
【同步练习题】
1.经预测,什么时候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为多少()
a.14亿
b.15亿
c.21世纪中叶16亿
d.21世纪末18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何时我国人口达到大值,属记忆性知识,应为21世纪中叶,人口达16亿。
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c.今后十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是,到全国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d.未来十年,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提高,性比正常
答案:c
解析:人口问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在平时学习的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知识和信息可知,c选项是不正确的。注意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知识分布在初、高中课程的生物、地理和政治等课程中,我们要将这些分散的人口知识形成总的印象,还要注意从媒体上收集有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信息。
3.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方设法改造自然
b.集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
c.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可以放心大胆使用
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答案:d